2025年9月,尼日利亚民航局的一则声明引发国际航空界广泛关注:非洲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居然愿意主动为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启动适航认证。这件事听起来好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业消息,实则让不少人心头一震。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C919要“飞出国门”,必须先过欧洲EASA或美国FAA这两家权威机构的认证,这两张适航证被看成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可随着非洲国家的强势举动,这个老派逻辑似乎变得站不住脚了。尼日利亚这一招,是否真的能帮助中国的大飞机彻底绕开欧美市场的“门槛”,另辟蹊径完成全球化布局?
欧美适航证的权威性由来已久,大飞机没有它,就好比出门坐高铁没身份证一样,寸步难行。尼日利亚的大胆表态,却让人一下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要知道,这并不是尼日利亚第一次对C919表达兴趣,早在2022年,该国的航空部长就曾在国际会议上探讨过采购计划。这次更进一步,不仅“考虑买”,还抛出改法规的话题,似乎在说:“不用欧美认,我们自己说了算。”
这可是一步大棋,但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尼日利亚有这权力吗?会不会只是说说?更重要的是,它的这份信心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尼日利亚绝非在“头脑一热”下孤注一掷。在全球航空市场上,C919能否立得住脚,眼下来实力比标签更重要。
回顾尼日利亚的航空市场,会发现它的野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这个国家拥有超过2.3亿的人口,航空市场潜力巨大,单单国内航线需求就已经不容小觑。受限于历史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航空都长期躺在欧美波音和空客的“温床”之上——飞机贵,维护更贵,想扩展产能却被牢牢牵制。C919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绕开限制”的机会。
除了性价比诱人,C919还有自己的技术底牌。它的生产标准对标国际主流机型,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俱佳。这些硬件指标与波音737MAX、空客A320neo分庭抗礼。基于国内运营的可靠数据,C919在东航的表现也一直很“争气”,几条高密度航线上的稳定运营,累计载客破百万,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口碑积累。
但就算小有成就,现实也很骨感。想要真正踏入尼日利亚市场,并在非洲其他国家掀起“多米诺骨牌效应”,C919还得面对人家抛出的核心问题:适航认证这一步究竟怎么走?而更深层的质疑是,即使尼日利亚迈出了这一步,能否带动更广泛的认可?
先别急着鼓掌,仔细看事情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尼日利亚表态强势,但不乏有人唱反调。关键点在于,适航证不仅直接关系安全隐患,还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这次尼日利亚敢于“单打独斗”,改法规自己认证C919,可能吗?
确实,适航认证按理属于每个国家自己的权力,理论上不受欧美标准约束。可问题是,全球航空市场早已形成了“游戏规则”:FAA和EASA的权威性如同一个“中心标杆”,其他国家宁愿沿用欧美规则,也不愿费劲脑力创立自己的标准,以免脱节国际惯例。尼日利亚如果自己认证C919,不仅意味着要下巨大的决心,还得为C919日后运营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买单。
再看商飞这边,能满足尼日利亚的期待吗?2025年,C919的订单虽已突破千架,但产能仍处于一个“爬坡期”。发动机、航电等关键技术,部分还依赖进口,导致产能提不上去;再加上国内需求旺盛,不少客户都在排队等候。也就是说,就算非洲“敞开大门”,飞机交不出去也是白搭。更不用说,波音和空客不会坐视不管,它们掌控的维护和服务网络,仍让非洲市场深陷依赖。
可故事到这里突然来了个转折。如果欧美适航证不是全球航空唯一的选择,那么C919能否用“避开强敌正面”这个策略,在新兴市场布局“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突破?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近年来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东南亚,就很现实地采用了“承认中国民航局CAAC标准”,甚至主动改规矩让C919进场。而像印尼、巴西这些市场,早已签订合作协议,适航认证也没有特别强调欧美标准。尼日利亚再加上南非、肯尼亚这些潜力新兴国家,会不会逐步形成一个“去欧美化”的国际认证联合体?如果真成了,那么EASA和FAA的“封锁大网”可就再也兜不住中国的大飞机了。
C919的“杀手锏”并不是政治,而是性价比和使用效果。它便宜又能满足需求,这些新兴市场本就成长于成本敏感的商业环境,对波音、空客依赖多年后,早就想找出路。而中国本身的高效产业链,也让合作后期堪称“低维护成本典范”。
别高兴得太早,全球化布局的路上,困难仍旧不少。尼日利亚的搅局能否形成大规模连锁效应,目前还不清楚。摆脱“开始阶段”的乱局后,C919还得面临实际运输网络的建立、技术储备扩展等深度运营问题。更重要的是,供应链仍无法完全国产化,技术“卡脖子”不仅是C919眼下的困境,也关乎下一代C929、C939的国际竞争力。
各方立场也随之进一步分化:一些国家看到了与中国深度合作的“增值机会”,另一些则不敢轻易放弃欧美大佬的长久“庇护”。加上内外的不确定性叠加,令C919的国际化之路看似有了新的空间,却也埋下了复杂的伏笔。
从尼日利亚突破,到国产替代的推进,再到C919逐步打破波音、空客的垄断,国产大飞机的故事每一步都值得记录。看看现实,国产大飞机的产能、供应链、技术积累,短时间内都很难和欧美巨头抗衡。这不是一句“中国制造”就能催化的成功,靠积淀和耐心说话才是正道。
那些对C919寄予厚望的人,醒醒吧。飞遍全球并非单靠一纸适航证就能解决的问题。眼下的“小胜”,更像是对大格局的一次微调。希望以后,当尼日利亚以外的市场放开适航认证时,我们的C919早已跃上真正的全球舞台。
适航认证到底该由谁说了算?非洲和东南亚接纳C919,为什么缺少了欧美的大网关,仍旧让人觉得“不过瘾”?如果欧美市场不买账,中国的大飞机还能撑多久?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