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通讯录里存着二十多个战友的电话,可一年到头也没拨过几次。群里偶尔蹦出几条消息,大多是节日祝福或者谁谁结婚生子的喜讯,聊两句便又归于沉寂。明明当年在部队时情同手足,可退伍后,为何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了?
这种现象在退役军人中相当普遍。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发布的《退役军人社会融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2.3%的退役军人表示与昔日战友"很少联系",21.5%表示"偶尔联系",仅有16.2%的人保持着"经常联系"的状态。而在那些退役超过5年的人群中,"很少联系"的比例更是高达78.6%。
为何曾经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会在脱下军装后逐渐淡化?通过深入访谈数十位不同年龄、不同军种的退役军人,我发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地理距离是最直接的阻碍。退役军人往往来自全国各地,退伍后大多回到家乡或前往发达城市谋生。这种地域分散使得面对面交流变得困难。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退役军人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户籍与现居地不一致的比例达到38.7%,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部队退役的战友,也可能散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们连队16个人,退伍后分散在11个省份。"一位2018年退役的老兵说,"最北的在黑龙江,最南的在海南,平时想聚一聚太难了。"地理上的阻隔,无形中减少了交流的频率和深度。
工作与家庭压力是另一大因素。退役后的军人需要重新适应社会,面临就业、成家等多重压力。根据2025年的调查,退役5年内的军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2.3小时,高于全国职工平均水平的44.7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联系战友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减少了。
"退伍后我在一家物流公司开车,经常跑长途,一个月难得休息几天。好不容易有空,也想多陪陪家人。"一位已婚的退役军人坦言,"不是不想联系战友,实在是抽不开身。"
生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沟通的减少。部队生活相对单纯,大家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话题;而退伍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有的进入体制内,有的在企业打拼,有的自主创业,生活圈子和关注点逐渐分化。
202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退役军人中,约28.5%进入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3.6%在企业就业,18.2%自主创业,19.7%选择其他发展方向。不同的职业选择,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这使得昔日战友之间的共同话题减少。
"刚开始退伍那会儿,聊天还会说起部队的事,可时间长了,大家关注点不一样了。"一位退役十年的老兵说,"他们聊股票基金,我插不上嘴;我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他们又不感兴趣。慢慢地,大家就不怎么联系了。"
通讯方式的变化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在部队时,战友们朝夕相处,交流无需借助社交媒体;而退伍后,联系主要依靠微信、QQ等平台。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5岁以上的退役军人中,有21.3%的人很少使用智能手机社交软件,这使得他们与年轻战友的联系变得困难。
"我们连队建了微信群,可老连长不会用微信,每次想联系他都得打电话。"一位90后退役军人说,"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在群里@他了。"这种数字鸿沟,在无形中割裂了部分战友之间的联系。
心理期待的落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部队中,战友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军旅生活和任务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而退伍后,这种功能性减弱,关系维持更多依赖于情感纽带和互利互惠。
军事心理学专家在2025年的研究中指出,约47.2%的退役军人曾对战友情产生过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这种关系应该"一如既往"或"永不改变"。当现实与期待产生落差时,一些人会感到失望,进而减少主动联系的频率。
"刚退伍那会儿,我有困难找战友帮忙,他二话不说就来了;后来我再找他,就说工作忙走不开了。"一位退役军人回忆道,"那时候挺失落的,觉得战友情也不过如此,慢慢就不怎么联系了。"
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共同记忆的稀释。军营生活有其特殊性,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经历和记忆,在日常社会中可能缺乏共鸣。据2024年的调查,85.3%的退役军人认为"平民很难理解军旅生活的特殊性",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减少对军旅经历的分享。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珍贵的共同记忆在日常生活的冲刷下逐渐淡化,昔日战友之间的情感纽带也随之松动。"刚开始聚会还会唱军歌、讲军营趣事,现在聚会更多是吃饭喝酒,偶尔提起当年,感觉已经很遥远了。"一位退役15年的老兵感慨道。
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变化也会影响战友关系。退伍后,每个人接触的环境和人群不同,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202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退役5年以上的军人中,有32.5%的人表示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与在部队时有了"明显变化"。
"以前在部队,大家价值观很一致,都是服从命令、完成任务;现在出来了,有人看重金钱,有人追求稳定,有人强调自由,大家的三观不一样了。"一位退役军人解释道,"慢慢地,就感觉没那么聊得来了。"
军人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是影响因素。军人群体普遍较为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2024年的调查显示,有57.3%的退役军人认为自己"不善于表达感情",这种特质使得他们在维系战友情时往往缺乏主动性。
"其实很想念战友,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怕人家觉得你矫情。"一位退役三年的老兵坦言,"经常翻看战友朋友圈,但很少评论或点赞,就这样慢慢地疏远了。"
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也会影响战友情。在部队时,战友关系相对单纯;而退役后,一些人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往来,这种关系变化有时会导致疏远。2025年的调查显示,有12.7%的退役军人曾因经济往来与战友产生矛盾,其中72.5%的人表示这种矛盾导致关系疏远。
"有战友做生意,找我借钱,后来生意亏了还不上,关系就变得很尴尬。"一位退役军人回忆道,"现在见面都躲着走,哪还有当年那种情谊。"
缺乏组织性联络也是战友情淡化的原因。在部队时,官兵关系由组织体系维系;而退伍后,这种组织性联络减弱,联系更多依靠个人主动性。2025年的数据显示,只有27.3%的退役军人所在部队有组织性的战友联谊活动,且多集中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
"以前每年八一建军节,老部队都会组织老兵回营,可这两年也没收到通知了。"一位退役老兵说,"没有组织牵头,大家各忙各的,自然就散了。"
退伍军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也会影响战友关系。从军人到平民的角色转变,意味着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的改变。2024年的研究表明,退役军人平均需要2.3年时间完成社会角色转换,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更专注于适应新环境,而减少了与过去联系的频率。
"刚退伍那会儿,走路都是军姿,说话也是军腔,同事都笑我。后来慢慢改了,也不太愿意提起当兵的事了。"一位退役军人说,"感觉那是过去的自己,现在要向前看。"
家庭成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退役军人成家后,配偶和子女往往成为生活的重心。2025年的调查显示,已婚退役军人中,有63.2%的人表示"家庭责任减少了与战友联系的时间和精力"。
"老婆孩子对我的影响肯定比战友大。"一位已育退役军人直言,"周末要么陪家人,要么加班,实在抽不出时间跟战友聚会。"
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是另一个因素。在部队,战友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而退伍后,这一角色可能被同事、朋友或家人取代。2024年的研究显示,退役5年以上的军人中,只有23.5%的人将"战友"列为首要社会支持来源,远低于"家人"(42.7%)和"同事朋友"(33.8%)。
"刚出来那会儿,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战友;现在时间长了,更多是找同事或朋友帮忙,毕竟他们离得近,也更了解现在的我。"一位退役军人解释道。
战友间的不平等发展也会导致疏远。退役后,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不同,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平平淡淡,这种差距有时会造成心理隔阂。2025年的调查显示,有35.2%的退役军人承认"因为发展状况差异而减少了与某些战友的联系"。
"有战友现在当了处长,开豪车住大房子,而我还在基层打拼。见面时他可能没有优越感,但我自己会觉得不自在。"一位退役军人坦言,"慢慢地,这种聚会我就不太愿意参加了。"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战友情淡化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是否有方法可以更好地维系这种宝贵的情谊?
首先,我们应该以理性和成熟的心态看待战友关系的变化。人际关系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调整是很自然的事。军旅生活的特殊性确实能孕育出深厚的战友情,但这种关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有所调整。接受这种变化,不过分理想化也不过于失望,才能以健康的方式维护战友情。
其次,可以尝试建立更有组织性的联络机制。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老兵协会等组织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定期组织战友联谊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数据显示,有组织性联络机制的退役军人群体,战友联系频率比没有的高出37.2%。
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江苏省在2024年推出的"老兵之家"项目,在社区层面为退役军人提供聚会场所和活动经费,促进战友间的日常交流。这一项目实施后,参与者与战友的月均联系次数从1.2次提高到3.5次。
第三,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拉近距离。微信群、视频会议等工具可以突破地理限制,便捷地保持联系。2025年的调查显示,活跃使用社交媒体的退役军人,与战友的联系频率比不使用的高出58.3%。
"我们连队的微信群每周固定有个'战友周报',大家轮流分享近况,哪怕只是简单几句,也能保持联系。"一位退役军人分享道,"这个方式挺好的,既不会打扰大家,又能知道彼此情况。"
第四,寻找新的共同点和互助方式。退伍后,战友间可以发展新的共同兴趣或互助关系,如体育活动、职业互助等,为关系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的研究表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退役军人,战友关系保持率比没有的高出42.8%。
"我们几个战友都喜欢钓鱼,每个月都会约着去郊外钓一天。"一位退役军人说,"钓鱼的时候聊聊近况,感觉比单纯聚餐更有意思。"
第五,调整对战友情的期待。了解并接受战友关系会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事实,不要用军营中的标准要求退伍后的关系。设定合理的期待,可以减少失望和挫折感。
"现在我不再期待战友无条件地帮助我,而是把他们当作普通朋友,有事先打招呼,尊重对方的选择。"一位退役十年的老兵说,"这样反而关系处得更好了。"
最后,重视情感表达和沟通。军人群体普遍较为内敛,但适当表达思念和关心,对维系战友情很重要。2025年的研究显示,经常表达关心的退役军人,其战友关系满意度比不表达的高47.5%。
"过去在部队,大家有什么话都憋在心里,现在我学会了直接说出来。"一位退役军人说,"哪怕只是发个信息说'兄弟,想你了',对方也会很感动。"
战友情是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虽然退伍后的疏远有其客观原因,但只要我们以成熟的心态、适当的方式去维护,这份情谊依然可以成为生命中的长久陪伴。正如一位老兵所说:"战友情就像老酒,时间越久越醇香,即使很少联系,一旦重逢,那种情感依然浓烈。"
你有什么保持战友联系的好方法吗?或者你认为战友情淡化是必然的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