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又在热烈讨论买房的事了!
有些卖房的中介说:“现在买房捡便宜的机会来了,错过这次可能又要等5年。”
但是,很多买了房的人可高兴不起来。他们在群里抱怨:“当初花光积蓄、背上30年贷款买的房子,现在成了烫手山芋,甩都甩不掉。”
为啥呢?因为全国房价比起最高点,普遍都跌了差不多30%,有些地方甚至腰斩,
有些开发商为了卖房,甚至推出“首付9.9元”的魔幻操作,
与此同时,市场挂牌量却在激增,数据显示,全国二手房挂牌总量高达730多万套,今年价格同比下跌13%。
曾经“买到即赚到”的信仰,正在土崩瓦解。
看到眼前这幅惨状,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马云的预言,如今他那话,已经在逐步贴近现实,下半年房价或迎来重要转变。
01.马云预言成真?
马云以前说“未来房价会像葱一样便宜”。这话虽然夸张了点,但道理不难懂:
随着城镇化进入尾声,小城市的人口不断往大城市跑,房子供过于求,价格自然撑不住;大城市因为资源集中,房价仍具韧性。
虽说他当年并没有预言具体跌多少,但是一个结构性的真相却被点破:房地产闭眼赚钱的好时候过去了,以后只有少数好地方(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子还比较值钱。
看数据就一目了然:
24年全年卖出去的新房面积同比下降14.3%。
全国100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连续跌了快3年。
然而像杭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好地段的豪宅,却保持着价格稳定,甚至有的楼盘逆势上涨。
这足以印证——以后房价是“两极分化”,好地方稳甚至涨,差地方跌。
02.三大变量撕裂楼市
1. 人少了,买房主力在萎缩:
22年开始我国首次进入人口负增长,这情况已经三年了。
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却在此期间猛增到3.1亿。
此外,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现在正在大批退休,预计未来十年有将近3亿人退休。而买房的主力军(25-45岁的人)却在一年年减少。
老家三四线中介们都在发愁:“去年我们整个片区才卖掉8套房!年轻人都跑大城市去了,剩下的还能继承爷爷奶奶的房子。”
2. 房子太多了,空置房像“幽灵”
全国新房待售面积去年是7.3亿平方米,今年涨到7.8亿。如果再算上空置房,估计够2.1亿人住!
供给端惊人,但需求端却让人大跌眼镜。
除了大城市还能勉强撑着,很多小城市的房子已经陷入“降价也卖不掉”的泥潭,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晚上亮灯率还不足20%,都快变成了“鬼城”了。
3. 开发商日子难过了,忙着“断臂求生”
从恒大出事开始,到碧桂园、万科这些大公司,日子都不好过。
据说2025年,房企偿债规模高达3万亿,去年底很多房企布置今年的工作目标——“活下去比利润更重要。”
为了快点回钱,开发商使劲降价、搞优惠、送装修…广州有楼盘直接降30%,杭州有的项目甚至承诺“三年内要是降价了,给你补差价”。
03.下半年的重大转变
对于2025年的楼市,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危险,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新机会。
这其实也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转折点:从以前玩“金融游戏”(炒房赚钱),回归到“让人住”的本质。
1. 租房越来越香,年轻人想法变了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和过去截然不同,以前结婚生娃必须买房,现在呢?年轻人觉得租房照样可以结婚生活。
宁愿享受更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被房贷捆绑几十年。而且,新一代人不再死认“有房才有家”的老理儿。
再加上政府加速推进保障房,允许闲置厂房改建公寓…年轻人买房的念头没那么强了,即使要买,选择性更多,保障房公租房更便宜。
2. 政策定调:从“救市”到“刮骨疗毒”
国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大方向没变,现在办法也更精准:
大城市放开高端楼盘限价,让市场自己调节,稳住大家预期。
小城市加速旧城改造、发“房票”安置拆迁户,定向去化,同时严控土地供应。
3. 房企转型:告别“盖楼卖楼”的单一逻辑
以前开发商就靠借钱、盖楼、卖楼、再借钱…循环赚钱。
现在不行了,房企们开始找新思路:万科布局物流地产,龙湖加码商业运营,保利探索养老社区……
大公司都在跳出“纯盖楼”的角色。以后谁赢?不是看谁盖得多,而是看谁更懂怎么管理和服务。所以,越来越多开发商都在想办法变成“服务商”。
04.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①真想买房自住?
现在确实有机会捡漏,但要避开陷阱!别贪便宜去买郊区、配套差、流动性低的房子。这些房看着便宜,但可能砸手里。
优先考虑大城市中心地段的好房子,未来五年都是可以考虑入手的好时机。
②想买房投资?
别再幻想“暴利神话”:
房产税迟早要来,以后持有房子的成本会大增。加上人口趋势,除了那些持续有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其他地方投资风险都很大。
③所有人:多存钱,少借钱!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家都明显感觉到手头上偏紧了,
可毕竟普通老百姓没啥保障,也没人给咱兜底,所以眼下,保证手里有现金流,多存点少背点债,才是最明智的!
写在最后:
房子“只涨不跌”的神话彻底破灭了。以后房价涨跌,就跟其他普通商品一样,看人口、经济和政策了。
所以,从下半年开始,楼市会经历一场残酷的“大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和理性的回归(大家更冷静,更看重实际居住价值)。
所以,对于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别太焦虑,重新思考“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