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老同学,叫阿芳,90年代下海做生意,风头凛凛,曾经一年赚几十万。
那会儿我劝她:生意好就每月交点灵活就业社保,年纪大了还能领点养老金,她当时直接拒绝,说那点钱不值一提,存款利息都比它多。
阿芳确实有底气:三套市区房,银行里头有可观的存款,生活水准高,社保在她眼里就是“多此一举”。
可生意有有落,电商冲击和几次不顺的投资把她的店铺逼关了,存款也慢慢被生活和应急开支侵蚀。
上次聚会她说得有点哽咽:看着银行账上数字往下掉,心里慌得很。更刺痛的是,老伙伴里那些按年缴社保的人,现在每月有一两千块钱的养老金,日子安稳许多。
她算过一笔账:如果早年每月交固定档位的社保,十几年的累计缴费,到头来每月能拿到一千多元,几年就回本了,剩下的都是稳稳的收益。
这不是让大家把社保当“理财产品”,而是提醒一件事——社保是风险分摊,是一种最低生活保障,不是用来追求高回报的工具。
单靠存款养老,会暴露两个大风险:一是寿命风险,你活得久了,钱就可能不够;二是突发风险,遇上重病、大病开支,存款会被迅速吞噬。
另外,经济波动、利率低迷、房产折现困难,都可能让看似充足的存款缩水或流动性受限,而社保的优势恰恰是稳定与长期性。
给几个实用建议:年轻时,要把社保当优先项之一,哪怕是最低档也别断;中年尚未参保的人,尽早补缴或参加灵活就业社保,尽量延长累计年限;把社保和商业养老险、医疗险、家庭应急储蓄结来,形成多层次保障。
还可以定期算一笔“养老账”:现在的生活水平、预期寿命、可能的医疗费用,和每月需要的最低生活费,倒推出需要的保障来源——存款、养老金、投资收益各占多少。
阿芳的教训说明一条常识:能省则省,但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栏资产上。社保给的是稳稳的那一根绳,不豪华,但关键时刻最靠谱。
最后一句话送给正在赚钱、正觉得社保“少得可忽略”的人:把看似小的保障做成长期习惯,到了需要它的时候,你会感谢曾经的自己。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