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际军工圈爆出了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一家市值才60多亿的公司,中航电测,居然花了174个亿,就把总资产超过1200亿的成飞集团给“收”了。
这消息一出,很多人都懵了。成飞集团是谁?那是咱们国家歼10、歼20战斗机的娘家,是航空工业的掌上明珠。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蚂蚁想吞下一头大象,其中的门道,实在是耐人寻味。
成飞集团,全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从1958年成立算起,就是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出口重地。从早年的歼5、歼7,到后来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枭龙”,再到撑起空军半边天的歼10系列,数千架战机从这里飞向蓝天。
如今,它更是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的唯一供应商。这可不是PPT上的概念机,而是已经实战部署,并且换上了国产“心脏”涡扇-15发动机的国之重器。随着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歼20的年产量突破三位数指日可待。
除了军机,民用领域成飞也没闲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头,新支线客机ARJ21,还有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妥妥的国际一流民机大部件供应商。
但就是这么一家技术实力顶天的巨头,却有个说不出的苦衷:缺钱。听起来很奇怪吧?订单接到手软,怎么会缺钱?问题就出在它的主要客户是国家。这使得它的利润空间被压得很紧,资金流转更像是内部划拨,而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
去年一年,成飞的研发费用就超过了22亿元,资产负死率更是高达89.32%。国家资金能保障基本运营和重点型号,但对于那些前瞻性的、探索性的项目,往往支持有限。比如,基于歼20平台开发无人僚机、隐身预警机,这些想法很诱人,但在国家整体规划里,优先级可能就没那么高。
历史的经验也摆在那儿。“枭龙”战机项目当年就是靠着巴基斯坦的及时注资才得以顺利推进。同行业的沈飞,在竞标失利后,也是靠自筹资金才硬是把FC-31项目搞了起来,也就是后来的歼35。这些都说明,光有国家支持还不够,企业自己手里得有活钱,才能在技术探索的路上走得更远。
当174亿这个数字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卖便宜了”。毕竟成飞集团的总资产是1200多亿。但如果真这么想,那就把事情看简单了。
这次所谓的“收购”,压根就不是一次商业并购,而是成飞的母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内部搞的一次战略性资产重组。说白了,就是自家人把东西从左口袋换到右口袋,根本不是卖给外人。
那个174.39亿的交易价,背后有一套严谨的国资算法。成飞集团100%股权的评估值本来是240.24亿元,但这里面有大约65.85亿元是“国有独享资本公积”,这部分资产是不能计入交易对价的。扣掉这部分之后,才有了最终的174.39亿。这种操作在国企重组中很常见,核心目的就是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把企业“贱卖”给外部投资者,而是一次内部的资产证券化。真正目的只有一个:让成飞集团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打通对接资本市场的通道。
这场重组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资本。当中航电测在去年7月26日正式披露收购草案后,资本市场立刻给出了最热烈的回应。
消息公布后,中航电测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从停牌前的10.58元,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9天时间就飙到了54.23元,涨了足足4倍多。深交所的数据显示,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超过9000万的中小投资者真金白银地往里冲。
平时不怎么炒股的大爷大妈们,都开始在手机上搜索“成飞概念”、“歼20龙头”。各个股票论坛里,关于这次重组的讨论更是铺天盖地。这种全民关注的热度,反映出市场对中国军工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以及对成飞这家企业前景的无限看好。
到了今年4月,完成重组后更名为“中航成飞”的这家公司,总市值已经达到了1459.11亿元,一跃成为A股军工板块里新的焦点。钱,才是最诚实的投票。
这次重组巧妙地绕开了IPO漫长的审核流程,用“借壳”的方式实现了高效上市,这种务实和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军工行业加速追赶的缩影。
上市之后,成飞就不再是那个单纯依赖国家拨款的“乖孩子”了。它可以像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些军工巨头一样,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这意味着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去搞一些验证机项目,探索下一代技术。哪怕失败了,也能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财务上的自主,对保持技术创新力至关重要。
重组不只是为了钱,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协同效应。成飞在制造歼20时积累的数字设计、复合材料技术,与中航电测原本擅长的航空测控设备技术深度融合,有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两家公司已经计划一起建设智能工厂,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开发能管理飞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
同时,以成飞所在的成都为核心,可以更好地整合周边绵阳、自贡等地的配套企业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航空产业集群。军用技术也能更快地转化到民用领域,比如把歼20上的轻量化材料技术,用到民用无人机上。
根据重组报告书,成飞承诺在2023到2025年间,累计营收不低于2000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00亿元。今年,中航成飞的营收目标就直指800亿元。有了资本的加持,未来年产歼20战机的数量,有望突破120架。
回头再看这桩“蚂蚁吞大象”的交易,它根本不是一个商业奇闻,而是中国军工发展史上一步深思熟虑的妙棋。它在确保国家对核心军工资产绝对控股的前提下(重组后中航工业集团持股比例从50%多增至近90%),成功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活水。
这就像一位顶尖棋手,在棋盘上看似不经意地落下一子,实则改变了整个棋局的走向。成飞集团的这次新生,标志着中国军工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模式,向更具活力的市场化、现代化模式迈进,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