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里灯火通明,摊位一个挨一个,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混着烤串和水果香气,怎么也透着点夏天里才有的烟火气,偏偏在这样的角落里,突然传来一阵比夜市还要闹腾的哭喊声,吵得人心神不宁。
要说卖东西,大家见得多了,小商品、零食、纪念品,甚至是假唱的流浪歌手,夜市可真是什么样的人都能遇上,但这一晚上,几个路人却被一个唯独与众不同的摊主吸引住了视线——一个看着还没上小学的小男孩,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叫着,哭得撕心裂肺,又把自己手里攒着的玩偶摆在眼前。
要是你路过,你会不会驻足呢?
其实说老实话,谁还没碰见过小孩摆摊的场面呢,可人家顶多也就是喊两嗓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实在没生意了,最多沮丧两分钟,便低头捣鼓自己的东西去了,有几个真扯着嗓子哭出来的?
而且这位小老板,不光是哭,情绪还越来越大,哗啦一嗓子飙出几声脏话,那类似“我到底错哪儿了?”的发问,可真是又直接又带着点东施效颦的味道。
路人愣住,刚开始可能只是围观,后来都带着几分尴尬了,生怕一不小心被这孩子点名质问。
真要说,这场景,本来能让人联想到点网络热梗,比如前两年“卖惨营销”那一波操作,什么自家奶奶生病了、爸爸丢了工作、全家要被赶出门,千方百计博同情喧嚣一时。
谁又能想到,一个小小男孩能把现实版的同情牌打得这么淋漓尽致呢?
哭得大声、说着委屈,眼泪却只打转不怎么落下来,的确有点做戏嫌疑。
其实,最刺激观众神经的还不光是这一发现。
随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终于忍不住掏出手机想给点关怀,提出愿意买点玩偶。
要真是个憋气的娃,这会估计早抹干眼泪道声谢谢了。
结果这位小哥,却把戏份劲头攀到新高,开始给路人和新买家“撸剧本”了。
那意思说刚才也有个路人要买,结果回来一查,他只收现金,对方带的是手机移动支付,这个时候按理说,谁遇上都得无奈一笑,怪不得人家不买,如今大部分人走夜市谁还专门揣一兜现金?
这算哪门子的过错?
结果,小男孩又来一招“杀疯了”的操作,直接朝之前没买成的那位路人诅咒:你们全家都得si光!
啧,年轻人,何至于此?
话说到这,现场气氛其实已经快凝固了,旁边卖水果的、卖冰粉的,估计都皱起了眉头,这年头做生意,再怎么急眼也不该把买家往外赶啊!
再狠的商家,也不至于这么拽吧。
其实这场闹剧一边吵,边上也不乏有逆风而上的看客,大家都在低声议论,说这小孩要不是生活所迫,也不至于用这种哭闹方式搏买卖,然而盯着细节一瞧,这小子的眼泪那是真假难辨,吼得大响,挤都挤不出来几滴。
有卖家坐不住了,干脆来一句“这八成是他的营销套路”,又大声又闹腾,还能吸引半条街的注意力。
好家伙,这你要说真是一种另类的流量密码,也不算太离谱。
不过再细琢磨,这手段说实话也太“菜”了点。
你想啊,顾客是什么?
顾客是花钱的上帝,没人买你的东西你可以难受、可以暗自神伤,可哪有拿着“毁灭”对方全家做人情绑架的?
路人见了都绕道跑,这摆明了是恶性循环。
有心的还说:“你要真是这么干生意的,还不如早点收摊回家写作业去呢。”
一边的摊主更嘴快,调侃得直接:“现在想买都不敢买,刚才那被诅咒的人,八成比中了五百万还难受,平白无故当了反面素材。”
当然,这事儿没到这就善了,小男孩见众人被吸引,还借机开始更大声宣泄,场面一度失控。
有人觉得那是孩子年纪小、不会表达压力大,也有人后一摆手,“别理他,这孩子要是这么学会生意,以后还得闯更大的祸。”
可到底得说句实话,这样的夜市小插曲,说不吓人吧,确实让人有点头皮发麻。
谁心里没点怜爱,谁又能忍受个八九岁的小孩当街诅咒别人全家?
善意,是双刃剑。
帮他买一个玩偶,也许能治愈眼前的哭闹,可谁也不能保证,他下一回遇见不顺心还会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发泄。
给他点温暖,但更应该给他点规则的教育。
说到根子上,这其实不是一地鸡毛的小生意事。
夜市本应是人情温暖的象征,但流量思维、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花招混进来,倒让人觉得心凉了半截。
难道我们真的要把社会情绪交给一场场情绪勒索的表演吗?
对于小男孩而言,他其实可能只是没搞清楚“做生意”意味着什么,来钱不是靠嚎哭和发脾气,更不是凭着一句“谁不买谁倒霉”来施展魔法。
试想一下,要是每个摊主都学会了“无理取闹营销”,那大家以后谁还敢逛夜市,购物分分钟变成“谁不买就遭咒骂”的恐怖体验,胆小的说不定赚点夜宵都能落下一身负疚。
成年人也好、孩子也罢,社会规则不是为了约束天性,而是给每个人划条圈,活得自在但少点祸害。
小孩子是该被温柔以待,但不能无底线迁就,更不能眼睁睁看着变成情感绑架。
说到底,旁边摊主的一句话,不经意间成了这场戏码的点睛:“他也许只是想被关注,想得到特别的照顾,但方法用歪。”
所以下回再遇到夜市小小摊主吵闹,不妨多点善意,也别忘了点拨一二,买卖也得讲规矩,情绪宣泄归情绪宣泄,别谁都成了无辜受害者。
其实这事也挺讽刺,一个孩子,用大人的鬼把戏,学会了情绪筹码。
社会的温度,不该是眼泪和诅咒堆砌出来的。
想想看,咱们在生活奔忙之间,需要的不是无边的包容,也不是任由绑架的软肋。
多一分理性,多一重自省。
毕竟生意场上,不是谁情绪走到极致,谁就该包打天下。
夜市热闹是热闹,别让一句话毁了一座摊。
说得直白点,一句“全家都得si光”,真不是生意的敲门砖,也不是成长的通行证。
最后留个问题:你逛夜市时,见到这个男孩摊位,会驻足帮他,还是悄悄走开?
要不说说看,你怎么看待这种以哭闹博关注甚至用恶语骂人的“赚钱方式”呢?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