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搭乘專機,降落在北京的機場,這次來訪,他還帶去了瓷製天鵝、水晶玻璃花瓶之類的國家禮品。
在离开之前,毛主席还给尼克松回赠了一幅“一墨字画”,上面写着“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这几句话。
这十二个字的墨宝,让尼克松以及整个美国政界都陷入了沉思,他们一直搞不懂毛主席这幅字的真正意思,直到到了21世纪,这十二个字依旧让中美两个国家的学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解读各有不同。
要搞懂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得先回顾一下1972年前的中美关系。说起来,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美国政府一直对华采取敌对姿态,两国之间的关系就这样拉锯了二十二年,闹得两头隔得很远。
那会儿的美国都不承认新中国,甚至还阻碍我们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权,双方在朝鲜战场上还打过仗,越南问题上也有一些暗中较量,看着就像是水火不容的敌人似的。
到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可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苏关系逐渐变坏,苏联成了中国“最大的安全隐患”,而美国则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里,在与苏联的冷战中逐渐处于劣势。
尼克松总统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意识到,要搞好中美关系对美国可挺有益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眼尖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迎来一次划时代的转折。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成为第一个访问我国的美国总统,他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国礼:瓷制天鹅、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松本人签名的名片和高脚酒杯。
中方也准备了一些带有传统特色的礼物回赠,比如大熊猫、苏州刺绣的屏风之类的,还有,毛主席还送给了尼克松一幅字画,字画上写着“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这十二个字。
尼克松收到这个礼物后,用翻译一看,明白了表面意思,不过对于它那深藏的含义就迷惑了。这幅书法作品也是毛主席为数不多亲手题写的字之一,但它的寓意却让美国人琢磨了整整半个世纪,至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解读声音。
关于这十二个字的意思,中美两边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说法。有人觉得,“老叟坐凳”这个比喻,其实是在暗示美国就像个骄傲的老头,坐在椅子上笑看天下变迁,可实际上,世界的局势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提到“嫦娥奔月”,其实是用来象征咱们国家航天事业的飞跃和崛起。别人会说,1970年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可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走马观花”这个成语,则是在描述尼克松访华的时间很有限,基本上只能对中国的情况略作了解,走马观花似的匆匆而过。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他觉得“老叟坐凳”实际上是毛主席在自我比喻,带点谦虚的意思。那会儿毛主席已经进入高龄了,年龄大得厉害,而尼克松当时也就59岁,两人之间相差差不多一辈。
“嫦娥奔月”这事儿其实是指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因为那会儿,美籍宇航员已经成功登上了月球。而“走马观花”呢,倒是形容美方对当前国际局势的了解很是不深入,走马看花般地瞧一瞧。
第三种说法其实更偏向于大局观,“老叟坐凳”表现了毛主席稳扎稳打、坐镇钓鱼台的战略定力,“嫦娥奔月”则比喻尼克松跨越太平洋的访华行动像是飞天一样的壮举,“走马观花”则是希望尼克松能通过这次访问,从一个更宽的角度去了解中国。
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整整持续了一周,结果却对世界局势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2月28日,中美两边在上海共同发布了《联合公报》,也就是人们熟悉的“上海公报”嘛。
公报里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就是,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坚信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美国政府对这个立场不表达任何异议。
访问完毕后,尼克松满心自豪地说:“这一周啊,世界都变了。”毛主席那十二个字的书法,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老爷子用中国传统的表达手法,传达了多层次、 meaning丰富的信息,一方面保持了策略上的模糊,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1972年都过去五十多年啦,现在回头再看,毛主席那十二个字越发显得重要,它其实在告诉咱们,中美两国之间要搞懂对方,得花时间,得有耐心,还得克服文化上的差异,慢慢慢慢地走过来。
当时尼克松的访华,只能算是“走马观花”那一阵子,但确实为两国关系的铺路打下了基础,之后中美之间的往来逐步展开,从毫无遮挡到逐渐增多,从点点滴滴的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贸易额也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飙升到2021年的7556亿美元,大概增长了整整三百倍左右。
中美关系可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自1972年建立起的沟通渠道一直在起重要作用。毛主席的那十二个字的书法,就像一个亮亮的钥匙,提醒咱们要真正理解对方,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实际的外交操作可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更多的是在那复杂局势里掌控主动权的艺术。这毛主席写那十二个字,不仅把咱中方的立场表达得淋漓尽致,还体贴地给美方留了点面子,留出灵活应变的空间,为后边的谈判铺平了道路。
当年尼克松离开上海的时候,把那份书法作品和《上海公报》的协议文本都带走了,说白了,他可能没想到,这些字句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宝贵。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中美关系又陷入了十字路口,真是别有一番意味在里面呢。
毛主席那十二字真言,好像穿越时空提醒着两国:一方面得有“老叟坐凳”的战略定力,另一方面还得具备“嫦娥奔月”的远大眼光,更别陷入“走马观花”的肤浅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外交聪明头脑。
咱们也真得佩服毛主席老爷子那一双锐利的战略眼,毕竟,历史留下的教训不能忘,牢记初心,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