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天天聊德国制造、越南崛起,这次咱们聊点不一样的,咱们隔壁的中亚,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这哥们儿作为“中亚第一工业强国”到底是啥水平?
从宏观指标看,哈萨克斯坦的工业GDP差不多是中亚其他四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总和,人均工业产值更是甩开邻居好几条街。在中亚那一片地头上,确实是扛把子的存在,肌肉量碾压所有邻居。但你真要把它扔进全球工业的健身房裡,会发现它深蹲重量惊人,但全是靠资源这条粗腿,另一条“制造业”的腿细得跟麻秆似的,跑起来一瘸一拐。
说人话就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霸,在普通班里横着走,但一到全国竞赛就露怯。
好了,咱们用数据掰开揉碎了聊聊,哈萨克斯坦这家底到底是咋回事。
一、 老天爷赏饭吃:资源土豪的黄金底裤
聊哈萨克斯坦的工业,你要是不先聊它的资源,那就等于聊腾讯不说微信——完全没抓到重点。
它的工业底子,简单粗暴,就俩字:“挖”和“炼”。
1. 石油:家里真有矿,还是富矿
咱们中国人对“家里有矿”这词特别敏感。哈萨克斯坦那不是有矿,它是矿上有国。
它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差不多是100亿吨,全球排第六,坐在它头上的都是沙特、伊朗、俄罗斯这种怪物级玩家。注意啊,这是亿吨单位。对比一下,咱们中国的大庆油田,奋斗了60年,总共也才采出20多亿吨。人家地底下躺着的,是好几个大庆。
光有储量没用,你得能挖出来。哈国还真能。它的巅峰产量是每天180万桶左右。啥概念?比整个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里的非洲扛把子尼日利亚产量还高。它的经济命脉就系在三条管线上:田吉兹(Tengiz)、卡沙干(Kashagan)、卡拉恰干纳克(Karachaganak)。这三个名字大家不用记,就知道它们是三个巨大的“现金奶牛”就行。
特别是卡沙干油田,这项目堪称全球能源业的“作死”典范。它是在里海底下,环境恶劣得要死,开采难度史诗级,成本超支到妈都不认识,光是预算就爆了N次,从最初估计的100亿美金一路滚到500亿美金,成了全球最烧钱的能源项目之一。参与的都是谁?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ENI……全是国际石油巨头,加上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
这项目烂尾了十几年,最后硬是靠砸钱和毅力给搞出油了。这说明啥?说明哈萨克斯坦的资源,已经不是“浅水区摸小鱼”级别了,而是进入了“深海搏巨鲨”的顶级玩家局。它能跟世界上最牛逼的公司一起玩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并且还能玩得转,这本身就是一种工业实力的体现——至少是资源开采领域的实力。
光挖原油不行,那是初级产品,得炼。哈国在这方面不算拉胯,有阿特劳、奇姆肯特、巴甫洛达尔三个大炼厂。特别是奇姆肯特炼厂,跟中石油合作改造过,技术水平达到了欧盟标准。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汽油、柴油这些成品油。这就比很多纯卖原油的国家(比如某些非洲国家)高出一个level,算是从“卖小麦”升级到了“卖面粉”。
2. 矿业:铀老大、铬老大,家里矿多到数不过来
如果石油是哈国的右腿,那矿业就是它的左腿。
铀矿:这家伙是全球最大的铀矿供应国,没有之一!全球40% 的铀矿是它家挖出来的。这玩意是核电站的粮食,意味着全世界每开三台核电机组,就有一台的“米”是哈国给的。这是一种恐怖的垄断地位。铬矿:这玩意儿是造不锈钢、特种钢的核心材料。哈国的铬矿储量世界第二,但铬铁合金产量是世界第一。这又是从“卖矿石”升级到了“卖初级加工品”。铜、锌:全球前十的水平。哈萨克矿业公司(Kazakhmys)、欧亚资源集团(ERG)这些巨头,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都是有名有姓的角色。
所以,你看它的工业结构,采矿+炼油+冶金这三个行业,加起来占了它工业总产值的超过一半!它的GDP增速,基本就是国际油价和金属价格的曲线图。油价涨,它经济就起飞,总理睡觉都笑醒;油价跌,全国都得紧裤腰带。
小结一下:光靠这条“资源腿”,哈萨克斯坦的工业GDP就能轻松超过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这中亚四傻的总和。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其他同学还在为及格挣扎,哈萨克已经靠一门功课考满分而总成绩名列前茅了。它这个“中亚第一工业强国”的头衔,百分之七十是建立在资源之上的。
二、 苏联遗产与艰难转型:那条细得可怜的“制造业腿”
聊完粗壮的资源腿,咱们再来摸摸它那纤细的制造业腿。这是判断它是不是“真·强国”的关键。
1. 苏联留下的老本:还能吃,但馊了
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当年搞产业布局,把它当成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军工基地。所以,它继承了不少“硬核”遗产。
比如,航天。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听说过吧?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就是从那飞出去的。这地方现在还在用,虽然主权归俄罗斯,但在哈国境内。这意味着哈国有一批搞航天后勤、基地维护的技术人员和工业配套。这起点,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再比如,军工。苏联时期留下的坦克工厂、雷达厂什么的,还有点残存的产能和技术工人。
但问题来了,苏联解体都三十多年了,这些遗产很多都成了“负资产”。设备老旧,技术停滞,人才断层。除了少数还能接到点俄罗斯订单的,很多都半死不活。这就好比家里有个祖传的青铜器,看着挺唬人,但既不能卖也不能煮饭,还得天天擦灰。
2. 汽车工业:繁荣的泡沫?
这是哈国政府力推的“多元化”明星项目。怎么搞的呢?“市场换技术”的哈国版本:开放市场,吸引外国品牌来建组装厂(CKD模式)。
于是,现代、起亚、斯柯达、JAC(江淮汽车)……全都来了。你在哈国大城市街上看到的新车,很多都是本国组装的。数据很好看,汽车产量一度年中亚第一,还能出口到俄罗斯等邻国。
但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CKD模式,说白了就是“进口零件来拧螺丝”。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里,可能就后俩有点规模。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机系统全是进口的。本土化率?低得可怜。这生意赚的就是个组装费和关税差价。
一旦国际供应链出事(比如疫情或者战争),或者本国货币贬值(进口零件成本飙升),或者关税政策变动,这繁荣说没就没。它并没能培育出本土的零部件产业链体系。这就好比开了一家麦当劳,虽然店开在你家,但牛肉、面包、薯条全是总部运来的,你只是把它煎熟组装一下。你说你是餐饮大王?有点虚。
3. 其他制造业: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政府搞了很多“工业化地图”、“经济特区”,想发展化工、制药、电子组装、农机什么的。有点成效,但不大。
比如化工,它利用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气,搞点化肥、聚乙烯什么的,这有先天优势,算是资源的自然延伸。比如食品加工,它地广人稀,是农业大国,小麦、牛羊肉加工不错,是区域性的“厨房”。
但总的来说,这些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一般,还没办法挑大梁。你让它出口一台高精度机床,或者一台高端医疗设备,或者一套工业软件?不如杀了它。它的制造业出口,还是以初级加工的金属制品、化肥等为主。
这就暴露了它的核心弱点:它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低端到高端的工业化过程。它是在资源的红利上,直接“空降”了一些制造业项目,根基非常不稳。
三、 地缘博弈与未来:中美俄欧之间的“骑墙派”大师
聊经济离不开政治,尤其是哈国这种身处“帝国坟场”边缘的国家。
它的地理位置极其微妙,是名副其实的“骑墙大师”。
俄罗斯:老大哥。历史、文化、语言、人口纽带最深。很多工业标准、能源出口管道都依赖俄罗斯。但心里又怕被老大哥控制,想挣脱。中国:新金主。“一带一路” 最关键的中线就经过哈萨克斯坦。它需要中国的投资(修路、修厂、修电站)、中国的市场(卖矿卖油)、中国的技术(比如奇姆肯特炼厂改造)。中欧班列哗啦啦地过,留下真金白银的过路费。但它也担心变成中国的纯资源附庸,而且对北方“侨民政策”心里有点犯嘀咕。西方(美欧):技术和金主2号。需要西方的能源技术和资金来开发它的巨型油田(看看卡沙干都是谁在玩),需要西方来平衡中俄的影响。
哈国领导层的外交智慧非常高,在几个大国之间闪转腾挪,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好处全都要。这种“平衡术”为它的工业发展争取了难得的和平环境和多方投资,这是它相比乌克兰等国家的巨大优势。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国关系一旦风吹草动,它就容易闪到腰。
结论:它到底是个啥水平?
好了,总结时间。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第一工业强国”是啥水平?
在区域内(中亚班):它是妥妥的学霸,还是体育特长生。武力值(工业规模)、财力(资源)、朋友圈(外交)全面碾压所有邻居。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多,但资源没它富,工业更落后;土库曼斯坦只会卖气;吉、塔就是俩困难户。它在这个班裡当老大,毫无争议。在全球范围内(全球联赛):它是二流队伍里的资源型选手。它的打法非常明确:靠天赋(资源)吃饭。它的工业模式类似于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但问题在于,人家的制造业和技术创新能力比它强得多(比如澳大利亚的医疗科技、加拿大的航空工业、智利的高附加值农业技术)。哈国目前还停留在“挖土卖土”的阶段,转型之路才刚起步。未来的路:脱“土”向“工”,道阻且长。它的目标应该是沙特阿拉伯的“愿景2030”或者阿联酋的模式——用资源赚来的钱,投资未来,实现经济多元化。 它也在这么做,搞投资,搞特区,搞教育。
但最难的不是有钱,而是改变思维和人才结构。一个习惯了靠挖矿就能赚快钱的国家,它的整个社会体系、教育体系、官僚体系,是否能为需要长期投入、容忍失败的创新制造业提供土壤?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资源诅咒”的幽灵,可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最后,用一个比喻来结束吧:哈萨克斯坦就像一个继承了家里万亩良田和矿山的富N代。他不需要努力,靠收租就能活得比99%的人滋润。他现在很想自己创业,证明自己有能力,也投了几个项目,但赚的都是辛苦钱,远不如收租来得爽。你说他强吗?确实强,家底太厚了。你说他真有本事吗?还得再看看他创业能不能成。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