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漉捏着刚签好的劳动合同,站在商贸公司门口使劲掐了下大腿。
"哎哟!真不是做梦啊?"三天前她还不信邪,觉得社区贴的"五分钟匹配岗位"纯属吹牛皮,没想到真让她这个40岁的"老阿姨"赶上了。
红山区西屯街道六西街社区的就业服务站就开在菜市场隔壁,郎漉每次去买菜都能看见那扇蓝玻璃门。那天她交完电费多瞟了一眼,墙上电子屏滚动的招聘信息让她挪不动腿。"急聘超市理货员,月薪3000起""奶茶店招工,年龄不限"......这不比人才市场那些写着"35岁以下""本科以上"的岗位实在多了?
"大姐想找啥工作?"窗口后面坐着个戴眼镜的姑娘,胸牌上写着"就业服务专员张晓琳"。郎漉搓着衣角支支吾吾:"就想找个离家近的,能给交社保的活儿......"张晓琳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您这要求太简单了!"屏幕一转,三家单位的招聘信息齐刷刷跳出来。"这家商贸公司招话务员,走路十分钟就能到,试用期就交五险一金。"
红山区就业服务中心的数据库比红娘还靠谱。十九万两千五百个劳动力的家底摸得门儿清,谁想换工作、谁待业在家、谁需要技能培训,系统里记得明明白白。郎漉填表那会儿,系统已经把她过去在纺织厂工作的经历和话务员岗位需求自动匹配上了。
商贸公司的人事经理看见郎漉的简历直乐:"社区服务站推荐来的?他们可真会挑人。"原来这家公司刚接了个老年健康产品的项目,正需要郎漉这样有耐心又会说本地话的"大姐款"。培训上岗那天,站长王建军特意来送她:"郎姐,咱们服务站现在就是您的后盾,干得不顺心随时回来,我再给您物色更好的。"
服务站墙上挂着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点。六十五个社区站点像星星似的撒在红山区各个角落,光今年就促成两千多场"职场相亲"。最忙的时候,工作人员端着盒饭守在电脑前,生怕错过企业发来的新岗位。有回凌晨三点系统更新,大伙儿硬是喝着浓茶熬通宵,活像备战高考的考生。
赤峰人都知道,早些年找工作得去劳动局排队,现在服务站直接开到了家门口。张大���的修车铺就开在服务站斜对面,他总说这些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比自家闺女还操心:"前阵子非让我去学电动车维修,说将来肯定用得上。果不其然,上个月就有共享单车公司来招人!"
服务站最受欢迎的其实是"职场急诊"服务。李婶开了半辈子小卖部,疫情后生意不好想做家政,又怕自己手脚慢。工作人员小刘直接带着VR设备上门,让她戴着眼镜模拟擦玻璃、做饭。"这不跟玩似的!"李婶现在成了金牌保洁员,经常回来给服务站带自己腌的咸菜。
红山产业园的就业驿站更有意思,简直像个"人才交易所"。上个月刚办过专场招聘会,二十多家企业摆摊似的支起易拉宝,求职者逛菜市场似的来回比较。95后小伙王磊本来打算去南方打工,在驿站看到本地企业的工资单扭头就回家取毕业证:"早说有这好事,谁还背井离乡啊!"
服务站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有帮聋哑夫妻找到包装厂工作的,有给刑满释放人员联系到烧烤店学徒岗位的,最近还在帮几个宝妈对接居家客服的活儿。用负责人的话说,他们干的就是"把合适的人往合适的坑里栽"的活儿,栽活了皆大欢喜,栽不活就换个坑再试。
郎漉现在下班总爱绕到服务站坐坐。有时带包瓜子,有时拎兜水果,跟新来的求职者唠嗑:"别不信邪,我当初也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结果这不吃上热乎的了?"玻璃门上的招聘信息还在滚动,夕阳把"零工""兼职""高薪诚聘"几个词照得金灿灿的。隔壁菜市场飘来炸油条的香味,服务站里的打印机又嗡嗡响起来,吐出一张新的用工合同。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