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导演最近聊到蔡少芬接拍《甄嬛传》的往事,话里话外透着几分唏嘘。这位TVB曾经的当家花旦,当年转战内地市场的决定,现在看来更像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用王晶的话说,“那时候她在TVB根本赚不到钱”,这句话道出了多少香港演员北上发展的辛酸。
说起蔡少芬的演艺生涯,确实让人感慨。17岁参加港姐选美出道,在TVB黄金年代打拼多年,塑造过不少经典角色。但娱乐圈的风向说变就变,随着港剧式微,很多像她这样的实力派演员都面临着事业瓶颈。王晶直言不讳地指出,接拍《甄嬛传》前的蔡少芬“已经无路可走”,这个评价虽然尖锐,但确实是当时香港演员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甄嬛传》里的皇后娘娘让蔡少芬在内地打开了知名度,但王晶认为这未必是件好事。在他看来,蔡少芬之后接的戏“都不是在往上发展”,反而是在“消耗观众对她的情怀”。这话说得挺重,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这些年蔡少芬确实没再拿出比皇后娘娘更深入人心的角色,综艺节目上的表现反而比影视作品更让人印象深刻。
有业内人士分析,像蔡少芬这样的香港演员北上发展,面临着文化差异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虽然凭借《甄嬛传》打开了局面,但后续资源跟不上也是事实。毕竟内地影视圈的玩法完全不同,光靠情怀确实走不远。王晶这番话虽然直接,但也点出了香港演员转型的普遍困境——既要维持曝光度,又难以突破既定形象。
看看蔡少芬这些年的作品表,确实能感受到王晶所说的“消耗情怀”。从《水月洞天》到《珠光宝气》,再到近年来的综艺常客,她的演艺轨迹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是说综艺不好,但一个演员最核心的价值终究还是作品说话。当年在TVB能演《天地豪情》这样的正剧,现在却难有同等分量的作品,这种落差观众都看在眼里。
不过话说回来,演员的发展轨迹谁又能说得准呢?娱乐圈本来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蔡少芬能在不同时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王晶的评论虽然尖锐,但也提醒我们思考:演员该如何在商业价值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这个问题,恐怕每个处在转型期的演员都要面对。
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看到蔡少芬能带来更多像皇后娘娘这样令人难忘的角色。但现实是残酷的,市场留给中年女演员的机会本就不多。或许正如王晶所说,情怀总有耗尽的一天,演员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业务能力说话。这一点,不管是香港演员还是内地演员,都逃不过这个行业规律。
#30天连更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