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纽约,闷得人都要喘不过气啦]
这几年八月份的纽约,根本就是个“蒸笼”似的
空气里那种湿哒哒的感觉,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咱们哈莱姆区,太阳一晒,街道上那种白白的水汽就像个迷雾一样慢慢飘飘扬扬,站在街角看着还挺有点诗意的,可真正地,这水汽里面,藏着的可不是普通的水珠
是那些看不见的“危险分子”——细菌
大家都在赶路,谁也没多想,反正那水汽看起来那么无害
谁会想到里面藏着致命的军团菌
就这样,几天之内,这个“隐形杀手”就开始在几个区蔓延开来,短短几天,死了三个人
感染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军团菌“偷偷”在水里藏着呢]
要说这次的事儿,搞得挺严重的
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人感染到81人,里面还死了三个
大部分遇难的都是年纪大点、吸烟的或者有慢性病的那些“弱势群体”
你瞧,那些冷却塔变成了“罪魁祸首”,具体说,市里查出来,有11座冷却塔检测出了阳性,得赶紧清理、消毒
虽说说,市政府一口咬定疫情最厉害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但其实,医院里还是有24个人在住院,风险这个事儿
州里的人也开始行动了,想要制定更严格的检查标准和维护时限,很是那些受影响严重的社区
哈莱姆的居民们都开始忧心忡忡了
像68岁的约翰·威尔逊,他平时喜欢每天在公园的喷水池边坐坐
最近他就说:“,这下我得打消念头了,去那玩了
” 再比如东哈莱姆的玛丽亚,自己在开咖啡馆的,她就告诉我说:“我店里顾客开始问我了
虽说新闻说没事,可谁知道,听说有细菌
” 有些人还在呼吁,能不能把所有冷却塔的清单和检测结果都公布出来
纽约议会的议员们也说了,要推动一项新法案,把检测数据做到“实时公开”
让公众第一时间知道哪个地方可能出情况
市卫生局也提醒咱们:最近在受影响社区生活或者活动的,要是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胸口疼、以至于有点迷糊的感觉,千万别犹豫
告诉医生你最近都去了哪些地方,帮忙检测一下军团菌
不要自己瞎折腾,早点用药
更要紧的是老年人、吸烟人、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差的朋友们,更要格外小心
[检查都少得可怜,监管也跟不上]
你瞧,这次的疫情还暴露出来一个大情况
就是我们的城市对冷却塔的检查都越来越少了
截止到6月份,纽约市只做了1167次检查,几千座冷却塔里
居然还有那么多没做任何检测
想想看,超过4900座冷却塔,竟然有1900座从2023年开始就没被查过
光这个数字就说明监管出了大情况
这些年,城市对冷却塔的监管像放了“假”
人员不足、制度执行力差得很
以前2015年,布朗克斯区那次爆发大规模疫情,搞得死伤惨重,搞到最后查出来的原因就是一座酒店的冷却塔出了情况,导致155人中招
那次惨案之后,市里和州里都动了真格的,立了法,规定每个冷却塔都得登记、定期检测、清洗、消毒
这阵子的法规也挺明确的:每个冷却塔都得登记在册,制定维护计划
每季度都要上报检测局面
一旦检测出来超标,就得马上消毒
CDC的最新指南也提到,要监测水里的消毒剂残留,避免水垢和生物膜形成,控制温度
很多冷却塔都没人管,检测都成了“走过场”
像那次布朗克斯的疫情,死了那么多人
至于那些老旧的建筑,都是些“上世纪”的玩意,设计标准跟不上时代,导致水系统老化、管道脏乱
再说说,那些冷却塔的检测
每年,检测的人手少得可怜,很多地方都没检测过
以至于像85座塔完全没有检测记录
这些情况都跟政府的“懒散”有关
以前布朗克斯的惨剧,才让大家警醒,这阵子也只是走个过场
[军团菌“潜伏期”长,隐形的“杀手”]
你知道么,这种菌,潜伏期挺长的,从感染到发病,通常得两到十天
有人一开始还觉得没啥事,结果突然就发烧、头痛、肌肉酸痛
有的还会咳嗽、呼吸费劲、胸口疼,以至于感觉精神状态变得迷迷糊糊的
最严重的地方,可能会变成“重症”,引起肺炎、败血症,以至于多器官衰竭
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大概在8千到1万之间,但估计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多一些
死亡率,大概在10%左右,但那些免疫力很差或者躺医院,死可能性还会更高
你别看轻了轻症,比如“庞蒂亚克热”,自己在家休养就行,可一旦没有及时用抗生素治疗,病情就会迅速恶化
出门在外,很是住在这些受影响区的朋友们,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胸口难受、头晕脑胀的,赶紧去医院
医生会用药,比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早发现早治疗
[未来的路,还得多花点心思]
专家们都在说,这次的事儿,警示咱们:城市里的基础设施老化得太厉害了,维护跟不上
隐患就埋在水里、空气中
你想,纽约那些老楼都快“上世纪”了
冷却塔设计又没考虑现代公共卫生的要求
不过,关键还得看政府的态度
你知道,这些年,公共卫生部门的预算一直在缩减,检测岗位也在减少
导致很多潜在的隐患都没办法及时发现
有人说,倘若不在政策和资金上多投入点,未来几年,这样的“环境性”疫情还会反复出现
总结一句,城市得“捯饬”好基础设施,不能老是“走过场”,不然
这个“隐形杀手”还会再来找麻烦
咱们也得多留心,平时注意点水的卫生,别乱喷泉、别随便用那些雾化器啥的,出了点啥事
身边的朋友经常讨论这个,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