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站在停机坪前,眼眶通红,手指颤抖着将国旗缓缓覆在一具棺椁上。 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4月的平壤顺安机场,朝鲜首次公开证实有官兵在俄罗斯战场上阵亡。 棺木从运输机被抬下,朝鲜最高领导人亲自为每一具覆盖国旗,身后站满了神情肃穆的高级将领。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这些被高调迎回国的“英雄”遗体,却被悄然葬入平壤近郊的“祖国解放战争人民军烈士陵园”。 仪式极其低调:没有大规模悼念活动,没有公众参与,只有少数家属被通知出席。 这些在库尔斯克战场倒下的士兵,最终以“秘密安葬”的方式,与1950年代朝鲜战争英烈长眠一处。
这种高规格与低调的矛盾背后,是朝鲜对国内民意的谨慎拿捏。 据韩国情报机构掌握的信息,朝鲜分两批向俄罗斯派遣约1.5万名士兵,以“志愿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名义进入战场。 初期因缺乏现代战争经验,特别是对无人机、电子战的不适应,伤亡率高达30%-50%。 仅库尔斯克一役,西方估计朝军伤亡就达4700人,其中至少600人确认阵亡。
战场上,朝鲜士兵以“不要命”的作战风格震惊对手。 乌军士兵私下称最不愿遭遇朝鲜部队——他们会在被包围时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在雷区排成单列穿越以减少伤亡,甚至有一支3000人特种部队潜入敌后炸毁三座弹药库,为俄军撕开防线缺口。 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赞誉他们是“东方最亲密的战友”,俄军士兵更将朝鲜炮弹称为“黄金”——因为前线80%的炮弹供应依赖朝鲜提供。
平壤将墓地选在“英雄陵园”,明确传递了对这些士兵的定性:他们与抗美援朝的英烈同等光荣。 金正恩此前已公开将乌克兰战场定义为“朝鲜自身安全的防线”,称出兵是为“消灭西方代理人”。 安葬于此,是将俄乌战场牺牲纳入国家英雄叙事的核心环节。
但高调定性之外,葬礼却刻意隐秘化。 家属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葬礼时间未对外公布,甚至墓碑都暂不刻名。 这种矛盾背后,是朝鲜对国内情绪的清醒认知。 韩国媒体获取的情报显示,部分阵亡者家属质问:“为什么让孩子死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土地? ”普通民众更难以理解,为何朝鲜要主动卷入一场看似无关的战争。
更关键的是,朝鲜需要为后续军事合作铺路。 在首批士兵证明价值后,俄朝迅速达成新协议:1000名工兵和5000名技术人员将赴库尔斯克排雷重建。 普京政府更希望增派作战部队,正以先进军事技术为筹码施压平壤。 若阵亡仪式引发大规模反战情绪,朝鲜将失去持续派兵的民意缓冲。
国际棋局的变化同样迫使朝鲜低调行事。 特朗普上台后多次释放恢复美朝对话信号,甚至设定8月8日为俄乌停火期限。 朝鲜高层近期罕见提到“金正恩与特朗普私人关系不坏”,显露出试探性姿态。 与此同时,美日韩军演频次增加40%,半岛局势处于“缓和示好”与“武力威慑”的微妙平衡中。
而朝鲜真正的战略收益,在这场低调葬礼背后清晰浮现。 通过军火贸易,朝鲜已获超200亿美元收入,相当于其2022年GDP的80%。 俄罗斯援建的炼油厂让朝鲜油料自给率从30%飙升至65%。 军事上,朝鲜不仅获得S-400防空系统、卫星导航技术,更派出8000名军人赴俄学习电子战、无人机操作。 这些受训者回国后,将成为军队现代化核心骨干。
最具突破性的是2024年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该条约规定俄罗斯需在朝鲜遭攻击时提供“包括核武器在内”的防御支持,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朝鲜获得的最强力安全保障。 在联合国,俄罗斯已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挡对朝新制裁,并公开质疑现有制裁的合法性。
当棺椁沉入英雄陵园的土地时,平壤市区正修建一座崭新的“援俄阵亡将士纪念碑”。 公开的纪念与秘密的葬礼,共同构成了朝鲜在生存缝隙中的双面叙事:既要让国民看到鲜血换来的荣誉,又要在国际风暴中藏好手中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