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月工资才两千多,社保怎么还要按七千来扣?”小李气呼呼地拍着工资条,旁边的老王一脸无奈:“你以为我不想少交点?这规矩比天大!”最近,不少打工人都在为社保缴费基数发愁。明明拿的是最低工资,可到手的钱却被“高门槛”拦腰截断。这道看不见的坎,到底是咋回事?取消它,真能让咱们日子好过点吗?
谁定的“下限”?低收入者为何成了最大受害者
先说说这个让人抓耳挠腮的缴费基数。简单讲,就是国家给你规定了一把尺子——你的养老、医保等社保到底该交多少钱,就得用这把尺子量出来。但这把尺子不是随便伸缩,而是有上下限。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是用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0%做下限。
比如上海,今年最低工资标准是2740元,可社保基数下限却飙到了7384元!也就是说,你一个月就算只挣2740块,也得按照7384块来算8%的养老保险和2%的医保,每个月光养老就得掏590.72元,比实际收入按比例多出三百多。一年下来,多支出的四五千,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有人问,这么干合理吗?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数据源自民政部白皮书),其中近1/3属于低收入群体。如果全部放开,让企业和个人都能按实发或者最低工资来交,那些本就捉襟见肘的人是不是会轻松一点?
政策初衷:未来养老金保障还是眼前负担?
别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为什么不能直接取消这个‘下限’?”不少朋友这样问。其实,设这么个高于最低工资的门槛,是为了防止大家退休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举个例子,如果河南某企业直接按照1800元(当地第三档最低标准)给员工交养老保险,一年下来个人账户攒的钱微乎其微,将来退休时,每月领到手里的养老金甚至不到700块——连房租水电都悬,北京大学相关课题组测算,即使现行制度保障水平有限,但如果完全放开,下层老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国家统计局核准)
再看企业那头,他们自然乐意省钱,如果没有硬性规定,大多数公司肯定会选择走低线操作,把成本压到极致。而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似减轻了负担,但长期来看,却是在拆自己的台——未来更多老人靠社会救助兜底,无形中加重了整个社会的压力。
现实困境:活在当下还是未雨绸缪,两难抉择
当然啦,现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有多少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一个月三四千块,被扣掉六百左右社保,还剩多少能花?2025年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有接近9000万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正处于类似尴尬境地。他们既怕将来的养老金太少,又扛不住眼前生活压力,说到底就是一句话:“现在没钱吃饭,将来也指望不上。”
所以,有专家建议,可以考虑把缴费基数下限定在当地最低工资1.5倍至2倍之间,比如上海可以降到4110-5480元区间,这样既不会一下砍掉未来养老金,又确实能缓解当前困难。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测算,如此调整后,低收入者每个月可少交100-260元,一年省下一笔暖心的小金库,对很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长远之计:提高劳动报酬才是真正解药
不过,说到底,“调整规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根上动刀。只有让广大劳动者尤其是基层群体挣得更多、分配更公平,当他们薪资慢慢追上甚至超过现行缴费基数时,“被迫高额参保”的焦虑自然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