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赵露思直播掀桌。流量明星真被资本做局了?

发布日期:2025-08-18 04:25 点击次数:138

8月2日晚,赵露思在微博上公开控诉自己的经纪公司银河酷娱,晒出了病情诊断书,情绪激动地表示:“我内核超烂,也不体面,但不用你们封杀我,我不干了。”随后的几天,她通过直播持续讲述与公司的矛盾,短短七天内登上微博热搜99次,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浪潮。

赵露思的控诉焦点在于公司对她抑郁症期间赔偿金分配的不满,同时指责银河酷娱处理问题不当,导致她面临被“封杀”的风险,最终宣布要通过法律途径解约维权。

网友对此事的态度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支持她勇敢对抗公司,同情这位患有抑郁症、充满“活人感”的明星;另一部分人则质疑她是否在利用舆论和粉丝向公司施压,试图占据道德高地。

这场风波让人不禁思考,赵露思究竟经历了什么?

明星与经纪公司之间为何总是“冤冤相报”?

而网络舆论又在这场纠纷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回溯赵露思的经历,这一切似乎早有端倪。

2025年元旦,她首次公开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并回应了在《恋人》剧组拍摄时突发不适被送往医院的事件。

她在文中梳理了从2019年开始出现抑郁情绪,到2024年病情恶化伴随严重躯体化症状的整个过程。

随后三个月,她通过微博发布照片和vlog,记录自己的康复日常,试图展现积极的一面。

到了3月27日,她的个人综艺《小小的勇气》正式开播,这档节目原本旨在结合心理健康与公益援助,以她的康复经历为切入点,聚焦她与山区人民的互动。

然而,节目中一些争议性言行却引发了负面讨论,最终于4月18日停播。

从4月到7月,赵露思依旧频繁参与线下活动、品牌直播、商务拍摄,甚至音乐节演出,但到了7月末,工作室突然停止发布新行程安排。

如今看来,这一反常举动仿佛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到了8月2日下午五点,赵露思在微博直接艾特银河酷娱,这一模糊举动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话题直冲热搜榜首。

她事后解释称,此举是希望公司能与她正面沟通,但等待无果后,她选择发文声讨。

在长文中,她痛斥前年与银河酷娱的续约是“愚蠢的决定”,指责公司减少她的代言和拍摄任务、对赔偿事宜出尔反尔,甚至暗示封杀却拒绝解约。

银河酷娱随即发布声明回应,强调公司始终以她的意愿为优先,积极协调各项事务,并希望能继续携手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赵露思在评论区连发八问,言辞激烈:“你震惊什么?意外什么?回微信了吗?只会玩微博?默默承受是在业内到处说我装病吗?”与此同时,她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接连开直播,公开更多细节。

她在直播中提到,公司在她抑郁症期间不仅不安排治疗,还“给我驱魔”,甚至谈及甜品店合伙人背刺自己的经历,坦言过去不敢如此声张,是因需要拍戏维持口碑。

虽然她承诺不会直播带货,但网友还是迅速扒出她的同款衣物和光顾的面馆,她推荐的竹荪、葛根茶也被一抢而空。

到了8月9日,她在直播中无奈表示,解约一事“并无进展”。

明星与经纪公司的矛盾在娱乐圈并不鲜见,过去这类纠纷常被舆论简化为“受害者对资本家”的叙事,但实际上,双方关系远不止如此简单,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利益捆绑和博弈。

在赵露思的事件中,她的直接诉求是追回205万赔偿金,最终目标则是解约。

关于赔偿问题,我了解到,如果艺人因自身原因耽误剧组进度,通常需要承担相应赔付,毕竟拍摄延误的后果已成事实。

但具体是艺人全额承担,还是与公司按比例分担,则要看双方合同的具体约定。

赵露思曾控诉公司口头承诺“负责她这次意外生病”,但这种口头约定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存疑,最终还是要以合同内容为准。

至于2023年的续约,我认为当时她选择继续留在银河酷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开出了令她满意的条件。

尤其是在《星汉灿烂》和《偷偷藏不住》两部爆剧播出后,她的流量和人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话语权自然随之提升。

在明星经纪行业中,马太效应尤为明显。

头部艺人往往比公司更具强势地位,例如乐华娱乐的公开财报显示,其排名第一的艺人在2020年、2021年及2022年4月30日前的四个月,收入占比分别高达36.7%、49.5%和56.8%,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的八成以上都来自该艺人。

同样,赵露思作为银河酷娱的顶梁柱,也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2020年,她凭借《传闻中的陈芊芊》一剧引爆市场,该剧年度角色贡献破20亿播放量,直接拯救了当时陷入收购危机的银河酷娱。

直到如今,公司旗下真正有影响力的艺人依旧只有她一人。

站在公司的角度,若旗下有如此大流量的艺人可以持续盈利,只要问题能通过沟通解决,没有人会轻易选择“封杀”或“雪藏”。

毕竟,这样的艺人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然而,与头部艺人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人在行业初期的弱势地位。

许多刚出道的艺人往往被迫签订不平等合同。

我曾听闻一些选秀节目背后的黑幕,经纪公司会一次性签约上百名新人,只要其中一人爆红,其他人的付出就“物有所值”。

而那些未能出头的艺人,往往被耗到解约,最终公司还能通过解约费获利,最低一人也能赚几十万。

蔡徐坤与上海依海影视的“3.2亿解约案”就是典型案例。

法院判决书显示,双方仅隔半年就签订补充合同,将解约赔偿金从300万提升至3000万,涨幅高达十倍,但公司未能证明对艺人提供了实质性支持,最终法院将赔偿金酌情调整为300万,驳回了公司其他诉求。

当然,大多数公司仍需依靠推出新人来盈利。

近年来,经纪行业的模式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公司倾向于“捧”已有小范围影响力的艺人,而现在更多是“买股”新人,通过资源倾斜将其打造为流量明星。

说到底,艺人与经纪公司始终是一种利益捆绑关系,无论何时,公司都依赖头部艺人,但也在不断挖掘新人以求长远发展。

这场风波中,网络舆论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艺人与经纪公司的合约纠纷历来是娱乐圈的热门话题,但赵露思与银河酷娱的矛盾却以“网络升堂”的形式公开化,通过直播披露细节,展现了新时代合约纠纷的独特表现。

从8月3日起,她连续多天在小红书固定时间开播,坦言自己“半只脚跨出行业”,并表示公开发声是“不想再忍了”。

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质疑她是否在利用舆论争取同情和谈判筹码。

我了解到,艺人与公司在纠纷中借助网络舆论施压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双方关系恶化时,公司往往掌握艺人的一些负面信息,作为反击工具;而艺人也会通过社交平台释放消息,争取公众支持。

以鞠婧祎为例,她在与丝芭传媒合约到期时,因公司单方面宣布进入“第二阶段合作”而引发解约风波。

她通过个人微博明确表示已提出不再续约,并强调对补充协议毫不知情,还在小号呼吁粉丝“相信我,陪着我”。

这一行为赢得了粉丝和不少路人的支持,毕竟她的口碑较好,而丝芭传媒“血汗工厂”的名声在业内也广为人知。

然而,利用舆论的尝试并不总能带来正面效果。

舆论的走向往往难以掌控,最终结果取决于公众的评判。

在赵露思的事件中,舆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她的粉丝及部分路人对其遭遇表示同情,认为她敢于发声值得肯定;但也有不少网友指出,合约问题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而非一再通过网络直播披露合作细节,甚至有人质疑她的直播已“向带货倾斜”。

正如舆论难以被操控,舆论也无法直接影响司法程序。

我了解到,司法独立性原则要求法院判决基于事实和法律,而非舆论压力。

如果艺人公开发声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若指控缺乏实证,艺人可能面临公司名誉权诉讼的风险。

因此,公众在关注这类事件时,应避免被情绪化的舆论牵着走,更应以法律事实为依据进行理性判断。

回过头看,赵露思与银河酷娱的纠纷不仅是个体事件,更折射出艺人与经纪公司在利益捆绑下的复杂关系。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热议,而经纪公司作为商业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在情理之中。

双方的矛盾往往源于资源分配、责任划分的不均,而网络舆论的介入则进一步放大了冲突的复杂性。

从赵露思的直播中,我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奈与愤怒,但我也意识到,单靠网络发声或许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未来的艺人经纪行业,或许需要更规范的合同机制和更清晰的责任分配,以平衡头部艺人与新人的权力关系,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

赵露思的遭遇让人感慨,明星光环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而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更是值得深思。

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