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沿海某空域,西部战区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战机与战友执行巡逻任务时,雷达屏上突然出现两个模糊光点。 那是两架外形低可探测的飞机,正以攻击性航线直冲而来。
李超后来在央视《必胜》节目中回忆:“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挑衅。 ”双方战机的第一次交汇在瞬息之间完成,歼-16的雷达率先锁定对方编队中的僚机,对方立即以大速度脱离接触。
01 空中“桶滚”动作,最近距离仅10-15米
不甘受挫的长机趁机脱离空战圈,试图反咬李超。 空中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李超顺势拉起操纵杆,歼-16如猎鹰般跃升,接着完成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桶滚”机动。
这个战术动作将歼-16瞬间带至敌机正上方,两机进入倒飞对飞状态。 李超描述:“当时我的座舱盖和他的座舱盖也就10到15米。 ”在超音速飞行的战机上,这个距离相当于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相撞。
令人惊叹的是,在李超完成桶滚动作后,他的火控系统同时锁定了两架外军战机。 央视视频画面显示,歼-16的座舱显示屏上两个目标标识同时变为红色锁定状态。
02 隐身战机为何失灵? 体系作战打破代差
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这次遭遇的外军隐身战机极可能是美制F-35系列。 五代机的隐身优势在此次交锋中似乎未能显现。
歼-16作为四代半战机,配备了第五代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在一定距离内探测到隐身目标。 但单靠战机自身雷达远不足以完成如此精准的锁定。
空警-500预警机在此次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款预警机搭载的数字阵列雷达能够融合多部地面雷达数据,即使在电磁静默状态下也能维持120公里的态势感知圈。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曾公开承认,F-35在东海与空警-500的较量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中国反隐身雷达网已形成多频段探测能力。 JY-27A米波雷达能通过谐振效应捕捉F-35的航迹,将探测距离延伸至350公里;YLC-8B雷达则采用相位编码脉冲压缩技术,使隐身目标无处遁形。
03 歼-16的“炸弹卡车”属性,火力碾压F-35
歼-16被称为“空中炸弹卡车”,其武器挂载能力达到12吨,拥有12个挂点。 相比之下,F-35由于采用内置弹舱设计,仅能携带4枚空空导弹。
在超视距作战中,歼-16可配备射程超过400公里的霹雳-17空空导弹。 而美军最新的AIM-260导弹尚未正式列装,现役的AIM-120D射程仅160公里。
2025年南亚上空的一场空战验证了中国导弹的威力。 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导弹,在预警机支持下击落了三架印度“阵风”战机。 这与中国歼-16的反隐身作战流程如出一辙。
歼-16的双座设计也为空战带来优势。 前舱飞行员专注飞行时,后舱武器官可同时处理雷达、电子战和数据链等12个分系统信息。 这种分工使歼-16在复杂对抗中能做出更快反应。
04 交锋过后,外军隐身战机再未现身
李超在节目中透露,这次遭遇是“有且只有一次的碰面”。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那次交锋后,同型号的外军隐身战机再未出现在中国近海附近。
2025年4月,美军两架F-35C曾在凌晨借助夜色掩护,逼近至距永兴岛148公里处。 解放军南部战区空情指挥中心早早发现目标,随即派出挂载霹雳-15和霹雳-10E导弹的歼-16紧急升空。
台退役军官栗正杰分析称,在这场持续50分钟的缠斗中,“美军机只坚持了10分钟”,剩余时间都在被追击。 歼-16的红外搜索跟踪模式有效对抗了F-35的电子对抗系统。
东海方向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空军在东海方向可常态化保持20架五代机战备值班,而美军在亚太仅部署24架F-22和36架F-35。 数量对比已发生逆转。
如今,李超驾驶的歼-16座舱内,锁定外军战机的那枚按钮依然光亮如新。 东部战区某航空兵旅保持着从接警到升空8分钟的快速反应纪录,比美军阿拉斯加拦截中队的12分钟还要快4分钟。
有军事爱好者发现,近年来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拍摄到的外军战机照片中,F-35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少。 是慑于体系化反隐能力,还是在酝酿新的战术? 这场跨越代差的空中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