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38楼吊灯摇晃,住户拍下“楼晃晃”视频刷屏 专家却说:晃才是安全的 到底谁在慌?

发布日期:2025-10-10 01:28 点击次数:114

台风“桦加沙”登陆的清晨,很多人是被一条视频惊醒的:吊灯来回摆动,镜头微微颤抖,配文只有一句:“住在38楼,第一次感觉楼真的会晃。”类似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楼晃晃#成了热搜词。有人转发时附上一句“科学解释”,也有人留下“不敢住高楼了”的评论。恐慌像风中的火苗,被一阵阵信息流不断吹旺。

这栋楼真的危险吗?专家很快回应:不会。现代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风荷载,百米以上的楼宇普遍装有阻尼器,就像给大楼装了“减震器”。短暂的晃动,是结构在释放风压,反而是安全的表现。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楼会不会倒,而是为什么一个正常的物理现象,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心理震荡。

其实,这种集体性的焦虑并不陌生。每一次重大灾害来临,总会有类似的情绪潮水般涌来。它不只来自对灾难本身的恐惧,更源于不确定性——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安全。这种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心跳加快、注意力紧绷、反复查看信息、难以入睡……这些都不是软弱,而是人类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一切。一方面,它让我们能第一时间看到远方的灾情,听到亲历者的声音,形成一种“共在感”;但另一方面,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不断冲击感官,容易造成“信息过载”。一条未经核实的视频、一句夸张的描述,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连锁反应。我们本想通过获取信息来获得控制感,结果反而陷入更深的不安。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对“安全”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害怕的是房屋倒塌、断水断电;如今,物质层面的防护已大幅提升,我们更在意的是那种“可控感”——我能预判风险,我能做出选择。当台风让高楼轻轻摇晃,哪怕科学告诉我们“没事”,那种脚踏实地的确定性却被打破了。我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在一种被精心计算过的脆弱平衡中。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集体情绪波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力量在生长。有人自发整理防风指南,有人在群里提醒邻居关窗,有心理机构连夜发布“灾后心理自助手册”,教大家用呼吸法缓解焦虑。这些行动没有声势浩大,却像细小的锚点,把漂浮的情绪一点点拉回现实。

面对灾害,我们无法消除所有风险,但可以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住在永不晃动的楼里,而在于知道:即使楼在晃,我也知道该怎么办。这需要的不仅是建筑的稳固,更是信息的透明、心理的准备和社会的支持。

当“桦加沙”逐渐远去,那些被风吹倒的树会重新站起,积水的街道也将恢复通行。而我们心里的那点不安,或许也会随着阳光一起退去。但愿下次风雨来临时,我们不仅能守住家园,也能安放好内心的那盏灯,让它不再因摇晃而熄灭。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