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猪,一阵风吹过,却成了烧烤。”这句话看似调侃,却精准地概括了鲜切牛肉自助火锅的现状。从开业时门庭若市的繁华,到闭店时冷锅冷灶的凄凉,鲜切牛肉火锅这个曾让人“闻风而动”的商机,正在迅速从热潮转向凉凉。不知多少创业者扑向这个短暂的风口,却像扑火的飞蛾,一头扎下去时或许还满怀憧憬,等到翻台率不足、成本沉重、品质纠纷时,才发现自己是被烧得最惨的一批。
“排队两小时”的盛况吸引了无数人跃跃欲试,毕竟谁看了“餐饮小白月入十万”“大厂裁员翻盘”的故事,不会心动?鲜切牛肉自助火锅玩的就是“薄利多销+性价比最高”的双重人设,将潮汕牛肉的“鲜切”结合到自助模式,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省钱又吃得过瘾”。这种反预制菜、推鲜食材的情绪,一下子踩中了市场的高烧点。短短几个月,几百家门店从全国各地冒出来,对于不懂行情的小白来说,开牛肉店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然而,这一波火爆的操作,时间一长便纷纷现了原形。大面积闭店潮悄然而至,创业的小老板连门店装修的钱都没捂热,就被翻台率低和居高不下的成本摁得死死的。想靠薄利多销快速回本,但自助火锅讲的明明是翻台率的生死逻辑——午餐时段顾客寥寥,晚餐时碰上人多了也翻不过两轮台。门店租金、人工开销、食材损耗每日上万,客流却不稳定,注定只能从开业的热闹迅速跌落到冷清的无力。
更加致命的,是质价比不足带来的“回头客流失”。你承诺的是鲜切牛肉,可一旦冻肉上桌、掺杂边角料,甚至用隔夜冷藏肉继续切片,消费者怎么会愿意买账?社交平台上的吐槽也越来越直接,“牛肉嚼起来像塑料”“市场上低价低质埋伏”等评价,就像给火锅贴了个大大的廉价标签。消费者的信任一旦流失,哪怕价格再便宜,也买不回来好口碑。
看到这里,你也明白了,这场创业风口的泡沫崩盘,从“便宜没有好货”开始下滑,最终是无数拼命降成本、舍弃品质的小作坊迎头撞墙。鲜切牛肉自助的低价模式,既没有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底气,也没有绿茶餐厅的精细化运营能力。靠的是创业小白在还没摸清市场规则时的一腔孤勇,以及餐饮行业惯有的快进快出节奏。开业时,还想着奇迹般爆满;闭店时,满屋家具设备进了二手市场。你再看掉进这里的60万积蓄,转眼就成了别人二手视频里的一帧画面。
鲜切牛肉自助泡沫的破裂,提醒了所有餐饮创业者一个简单而残酷的真相:跟风是最危险的选择,而幻想“谁开谁赚”的餐饮高速路根本不存在。那些真正赚钱的牛肉火锅店,不是靠抢风口吃快餐,而是靠深耕和精细化打磨,甚至长期建立供应链、优化复购率。米村拌饭从25元餐品活到今天,也没见它靠“低价低质”打开市场,靠的是算好成本和用户体验的账。这场餐饮经典收场,就像一个老板说的,“对顾客用心,才有顾客留情,投机的路子终究走不久。”
所以,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不得不问一句:你还觉得餐饮是随便卖卖的低门槛生意吗?那些政策顶风口的创业者,到头来是为自己的急功冒进买单。真正的生意靠的是稳定和信任,而不是轻信所谓的创业奇迹,盲目跳入一场根本无法长久存活的淘汰赛。从那些关门的牛肉店里,我们究竟看到了多少机会,又看到了多少背后的警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