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美国在华企业已超7万家,中国市场早已被全面渗透了
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说美国不跟中国玩了,嘴上说要“脱钩断链”,背地里却像打地鼠一样钻进中国市场,7万家美国公司,扎根在中国各地,有点像“你说你不爱我,结果还住我家”。2025年秋天的上海,半导体圈突然炸锅,一个美国芯片大厂刚刚宣布进军中国,还摆出一副“本地制造,本地交付”的架势,现场气氛一言难尽。
事情发生在9月24日,上海张江科技城,技术峰会现场,格罗方德的高管一边喝着中式绿茶,一边拍板:“我们要在中国生产、在中国交付,不整那些虚的。”一位行业分析师悄悄吐槽:“这是美国头号代工厂,平时话挺多,这次行动比谁都快。”有人不禁怀疑,这么着急,是不是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机会。
格罗方德的数据摆在那,2025年12英寸晶圆出货量已经冲破200万片,和德国、新加坡、美国本土工厂组成产能网,全球布局像织蜘蛛网一样盘根错节。中国市场占他们年销售的18%,光是今年,对中国的交付需求又涨了10%,有点像追星女孩突然多了新偶像,需求蹭蹭往上涨。
自问自答环节开启:格罗方德为什么这么着急?给你一个数据,2025年中国汽车电子的芯片需求猛增,产业界都在传“今年不卷,明年没活”。格罗方德早在6月放出风声说要本地化,8月就和中国合作伙伴签了合同,9月直接进场,速度之快让人怀疑是不是提前做了预案。
采访片段记录了一句“我们要吃下中国这块蛋糕”,格罗方德的负责人笑着说。可另一头,国内小厂老板一脸苦相,无奈地说:“大厂一进来,我们的生存空间又挤小了,市场就这么大。”这话里有点无奈,有点认命。
换个角度,英特尔的故事有点像老友回归。2025年,英特尔在中国混了整整40年,投资、研发、分公司都一应俱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半导体产业还一片空白,英特尔就带着技术和钱杀进来。那时候,国内大厂还在为八寸晶圆发愁,英特尔已经开始布局。
英特尔的账本算得精明,现在中国是它全球第二大市场,每年给它贡献超125亿美元,和美国本土市场几乎平起平坐。一个细节:去年底,英特尔在中国新开了一个实验室,专门做AI芯片,员工用的午餐券还是本地外卖平台发的。行业内传言,英特尔的中国区销售团队人数比北美总部还多两成,谁说不是个现实版“野蛮生长”。
另有一个点,贝莱德的故事绕不开。2025年9月,金融圈有个热搜,就是贝莱德在中国的持股比例涨到了7.07%。创始人芬克——那个老谋深算的犹太投资人,90年代初带着一套叫“阿拉丁”的算法系统,横扫全球市场。业内有人说,这套系统有点像“华尔街顶配外挂”,谁用谁知道。
贝莱德的进场方式很激进,2020年监管一松口,申请材料第二天就送到北京某监管窗口,操作堪比高考抢报名。拿下批文后,贝莱德像章鱼一样把触角伸进科技、互联网、金融、能源、医疗,连美团、百度都成了它的主要持仓对象。有人统计过,2025年贝莱德在中国A股持仓市值已经排名前十,甚至有传闻说某些国企的年报审计都能看到它的名字。
现场采访时,有一位资管经理冷笑:“贝莱德是资本界的‘钉子户’,哪儿热往哪钻。”同一天,另一位中小企业主说:“我们做的活儿,利润越来越薄,美国人一来,连订单都打水漂了。”这不是段子,是现实。
脏数据也有:2025年,美国在华企业超过7万家,总投资额已经超1.2万亿美元。有人专门查了统计局的企业登记系统,发现有些公司名字很普通,注册地分布在苏州、成都、深圳、青岛,业务却千奇百怪,从化学品到电商再到医药,什么都有。
现场走访能感受到一种微妙气氛,一边是外资企业带来新技术新岗位,另一边,本地企业压力山大,担心市场被抢。有人说“狼来了”,有人说“机会多了”,一时间众声喧哗,各执一词。
对话片段插播: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咖啡馆里边刷简历边说:“外企给的工资高,氛围好,可升职慢,想跳槽也难,纠结啊。”对面一位工程师补刀:“你去外企,技术积累归公司,你跳回国内企业,什么都得重头来。”
再看一组小细节,2025年三季度,上海某区商务局专门为外企办了招聘会,企业展位排到门外,简历堆成小山。有人偷偷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配文:“外企还是香,内卷也得卷到最顶。”
这局面怎么看?有人说外资来了是好事,能带动产业升级,提升就业水平,带来国际视野。有人却不认同,觉得外企抢了市场,压低利润,逼得本土企业只能做“代工厂”,永远登不上舞台中央。
现场气氛并不和谐,政策层面也在左右拉扯。一头是鼓励创新、开放、引进外资,一头要守住本土产业,别让市场被挤压。监管部门时不时出手,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金融市场也加强审查,谁都不敢放松。
一个细节值得玩味:2025年8月,某市出台新政,外企参与本地招投标需增加本地化比例,大家讨论热烈,有人说这就是“逆全球化”,有人觉得是“保护伞”。结果政策一落地,外企公关部连夜开会,第二天新闻通稿都准备好了。
自问自答,外企和本土企业到底谁更有优势?答案没那么简单,技术、资本、管理模式、市场嗅觉,每一项都得细抠,落到具体企业,结局各不相同。有的外企混得风生水起,有的本土企业靠政策扶持逆袭成功。
有意思的是,外企也怕市场不稳。2025年9月,美资企业高层私下聊天说:“我们不是想‘掌控’中国市场,只是这里的需求太大了,不来就错失机会。”另一位中国创业者反问:“机会多,可我们怎么确保自己不被挤出去?”
数据说话,2025年中国消费电子、汽车、医疗、金融、互联网各领域,外资参与度已突破30%,部分行业外资份额还在持续上升。可另一方面,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又让不少外企感到“不确定性拉满”。
一位行业顾问“全球化这条路,想停也停不谁都想在中国分一杯羹。”可现实是,市场变幻莫测,外企和本地企业的博弈,还远远没有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