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马伟明院士的孜孜以求,我国电磁弹射技术恐难一骑绝尘,领跑全球。我国电磁技术的强大优势,不仅助力我国铸就全球首艘弹射五代机的航母传奇,更催生了076型新型军舰的横空出世。这款集两栖登陆、无人机起降与电磁弹射于一身的076型,对美国而言,其潜在威胁甚至可能超过航母,堪称一大挑战。
美国所面临的挑战愈发棘手,电磁弹射技术已崭露头角,而我国马伟明院士独创的无轴泵推核潜艇技术亦将破茧而出,势不可挡。
“无轴”二字,道出了潜艇推进系统的一次颠覆性革新。摒弃了传统的推进轴系,传动轴和变速系统得以简化,无轴之存在,既降低了制造成本与维护开销,更大幅削减了潜艇潜航时的机械噪音。这对于潜艇的隐蔽潜伏,无疑是如虎添翼。而“泵喷”技术的应用,则让潜艇螺旋桨隐于无形,并有效改善了航行时产生的“电离气泡”。因此,“无轴泵喷技术”的问世,对于我国核潜艇的未来发展,堪称一次质的飞跃。它将在降噪、电磁、尾流等多个维度上提升性能,显著增强潜艇的作战隐身性、高速航行能力和维护性,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傲视群雄。
马伟明院士倾力打造的革命性无轴泵推技术,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潜艇噪音的根源。它一举消弭了螺旋桨与机械传动这两大噪音巨兽,将潜艇的噪音来源缩减至与航速息息相关的水动力噪声。凭借此技术,我国新一代核潜艇在推进与降噪领域,将傲视群雄,领跑全球。
这一技术革新,犹如100式坦克对传统燃油坦克的颠覆,为传统核潜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颠覆了核潜艇的动力传递与能源管理模式,实现了静音性能、能源分配、总体设计以及未来作战能力的革命性突破。
过去,传统核潜艇依赖机械传动,将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转化为蒸汽轮机的动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齿轮箱的啮合噪音和轴系的振动成为了潜艇高速行驶时最主要的噪音来源,严重影响了潜艇的隐蔽性。如今,马伟明院士的无轴泵推技术与电机完美结合,将潜艇的噪音来源缩减至水动力噪声,为潜艇的静音性能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电机的轰鸣声在深海中激荡,相较于昔日的传统核潜艇,其速度与机动性犹如脱胎换骨,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设计上的革命性突破,更是将推进、传感、作战乃至生活用电,巧妙地编织成一个中压直流网络的奇迹。这一创举,如同破茧成蝶,打破了传统动力系统中能源分配的桎梏,让指挥中心得以根据任务需求,如同行云流水般动态调整,将滚滚电能迅速从推进系统输送到未来高能武器系统的怀抱,诸如电磁轨道炮或激光武器等尖端利器,得以蓄势待发。这一设计,为核潜艇赋予了颠覆性的攻防之力,使其从隐秘的攻击平台,蜕变为强大的前沿武器节点,威震四海。
中国在核潜艇领域的这一设计,无疑已站在了世界之巅。
此外,马伟明院士的智慧火花,更是将电磁轨道炮的概念,从理论走向现实。该炮运用电磁弹射系统,将火箭弹如同离弦之箭般发射出去,射程之远,达到了惊人的2000公里,这在当今世界尚属首例。电磁弹射技术的神奇原理,使得这一壮举成为可能。电磁发射技术,如同魔法般,将电磁能转化为发射物体的动能,将能量转换的奥秘演绎得淋漓尽致。
火箭炮的火力覆盖面之广,威力之巨,远超导弹,堪称无坚不摧。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哪种防御系统能够有效拦截火箭炮的密集炮火。以解放军的18门03型火箭炮为例,一次齐射即可发射216枚火箭弹,而以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为例,一套铁穹系统配备六十枚拦截弹,通常需要2-3枚拦截弹才能成功拦截一枚火箭弹。火箭炮的威力,如同巨龙腾空,令敌人闻风丧胆。
眼见拦截徒劳无功,火箭炮的倾力轰击终成深度打击的定局。在展望未来海战图景时,马伟明院士大胆提出,将舰载高能武器与全电舰船技术无缝融合,创新突破,成就了划时代的成果。此举不仅将空中、水面、水下无人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更依托卫星网络编织出广袤战场的感知与信息共享之网,作战实力因而得到质的飞跃。一艘舰艇,自此得以肩负防空、反潜之重任,又能精确打击海上与岸上目标,海战格局,自此焕然一新。
正如高能全电舰,其势必将颠覆传统航母,重塑现代海战的格局。马伟明院士的构想令人神往:在600至1000公里的射程范围内,通用电磁发射装置将重复自动装填,发射远程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精准打击海上与岸上目标;在200至600公里的射程区间,电磁火箭弹(炮)将倾泻而下,攻击海上与岸上目标;而200公里以内的近程打击,则交由电磁轨道炮来完成,一具电磁轨道炮,便能将岸上打击能力提升至一个新的量级。
当下,部分技术已然成型,舰载激光武器已傲然登上舰船,不仅无人机难逃其摧毁,就连巡航导弹亦在其射程之内。
至于全电舰的电池问题,亦有人心生疑虑。然而,早在2014年,马伟明院士便已研发出75C的磷酸铁锂电池,75C意味着48秒内能将电池能量倾泻一空,而时下电动汽车所采用的电池仅能实现10C的释放。其电池能量密度更是令人咋舌,高达80,000 Wh/kg,是当前电动汽车能量密度(约250-300 Wh/kg)的260倍。这样的能量,足以让一辆小汽车续航16万公里,而一艘8万吨的军舰,搭载此类电池,便能在海上畅行无阻,十年无需补给能源。
这仅仅是马伟明院士公开发表的冰山一角,那些未公开的辉煌成就,更是让人惊叹不已。试想,若美军面对这样的技术革新,是否会陷入绝望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