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下岗潮席卷全国,罗燕军开着出租车在乐山城里转悠,油箱见了底的时候,连加油钱都凑不齐。
这个曾经的机修工没想到,七年后会在鸭棚里找到人生转机。
光荣村的养殖场凌晨四点就亮起灯,人们正麻利地给活鸭脱毛。
罗燕军蹲在流水线旁边,手指掠过每只鸭子的脖颈检查刀口。
同村的养殖户老李记得,2005年隔壁突然搭起的鸭棚里,那个每天亲手拌饲料的年轻人总是浑身鸭粪味。
当时没人料到这些嘎嘎叫的动物,日后能变成年销三亿的金疙瘩。
2010年的禽流感险些让一切归零。
养殖场满地都是翻着肚皮的死鸭,兽医摇着头说没救了。
罗燕军连夜开车到成都,把农大的教授硬是从被窝里请出来。
三个月后,戴着蓝口罩的技术员在鸭舍装了自动消毒系统,成活率才慢慢爬回九成。
销路卡壳的时候,符溪镇的冷库里堆满滞销的冻鸭。
罗燕军蹲在马路边啃完第十个馒头,突然起身去工商局注册了合作社。
现在合作社的冷链车每天往省外发三十吨货,连新疆的超市都能见到真空包装的甜皮鸭。
梦工厂车间的玻璃窗外,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非遗技艺展示。
老师傅将滚烫的糖浆往鸭身上浇,琥珀色的脆皮咔嚓作响。
这手艺去年上了峨眉山市非遗名录,现在旗舰店每天要补货三次才够卖。
扶贫办公室的账本上记着,光是峨边县的养殖基地就带动487户脱了贫。
村民阿依木之前靠挖药材过活,现在领着每月2800块的工资,家里两个孩子都送去了县城读书。
合作社墙上那面"万企帮万村"的锦旗,边角已经有点儿卷了。
最新投产的智能养殖车间里,恒温系统自动调节着通风量。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调试投料机器人,电子屏上跳动着每只鸭的实时体重。附近民宿的老板娘开始打听,能不能带客人来参观这个"高科技鸭别墅"。
从下岗工人到非遗传承人,罗燕军兜里还揣着当年开出租的从业资格证。光荣村口新竖起的产业园区规划图上,标注着明年动工的观光工厂和研学基地。附近的农户都在打听,下一批鸭苗什么时候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