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关税协议,表面是美越贸易关系的“破冰”,实则暗流涌动。这份协议虽让越南暂时“过关”,却在细节中埋下对中国的“隐患”,更引发了一场中美越三方博弈的“反转戏码”。
### **协议背后的“双刃剑”:越南“滑跪”难挡美国“狮子大开口”**
在美越谈判中,越南采取了“示好策略”——对美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试图换取美国取消“对等关税”。但特朗普却“得寸进尺”:美国将在越南商品上加征20%关税,同时对通过越南转口到美国的其他国家商品额外征收40%关税。
这一条款的“模糊性”成为关键。分析指出,越南每年向美出口的工业品中,超过60%依赖中国提供的“中间产品”(如电子元件、机械配件等)。若美国将“转口商品”定义扩大,中国相关产业将面临连带冲击。
### **美国“转身示弱”:稀土牌让特朗普“服软”**
就在美越协议公布后,特朗普政府突然对中国做出两项让步:取消对华乙烷出口限制,放宽部分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许可。
这背后,稀土成为“关键筹码”。美国曾试图以限制乙烷出口施压中国,但中国迅速转向中东采购乙烷,反而让美国乙烷企业因库存积压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隐性限制”,让严重依赖稀土的美国高科技产业陷入焦虑。
### **越南“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美博弈下的尴尬处境**
越南作为东盟首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原本期待打开贸易新局面,却陷入“两难”:一方面,协议中对“转口商品”的模糊条款可能削弱其对华合作;另一方面,美国的“贪婪”让越南发现——自己在谈判中一味示弱,反而成了中美博弈的“棋子”。
### **中方策略启示:不退不让才有话语权**
专家指出,中国的应对堪称“教科书式反制”:面对美国极限施压,既不妥协也不激化矛盾,反而通过市场多元化和资源调控,让美国自食其果。反观越南,若继续对美“卑躬屈膝”,或将在贸易链中沦为“代工附庸”。
结语
这场关税博弈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免费的午餐”。越南的“滑跪”策略或许能暂时息事宁人,但真正的贸易话语权,永远属于那些敢于坚持底线、善用资源博弈的国家。而美国在中美谈判中的“退让”,恰恰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