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国家的领导人要坐到一起谈什么?怎么谈?谁说了算?这场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峰会,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痛快的结果。
10月1日,丹麦首都街头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警察。天空布满反无人机系统,美国送来电子战设备,德国、波兰、芬兰派来部队——这阵仗像是在准备一场战争。可会场里谈的却还是老问题:要不要对俄罗斯更狠一点?
说实话,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快三年。
峰会前几周,波兰、爱沙尼亚、瑞典领空频繁出现不明无人机。9月底最夸张,哥本哈根机场连关三次。丹麦当局直接把矛头指向莫斯科,说那些在波罗的海游弋的俄罗斯油轮可能成了移动发射台。
问题来了:怀疑归怀疑,证据呢?抓到现行了吗?
没等拿出实锤,法国海军已经在公海上动手了。10月1日当天,他们扣押了俄罗斯"博拉凯号"油轮,船上装着75万桶乌拉尔原油。法国人给的理由是"涉嫌参与混合攻击"。这种理由放在国际法框架里能站住脚?恐怕连法国人自己都没底。
我想说的是,这种先动手后补理由的做法,反映的正是欧洲现在的焦躁。
会场内,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呼吁强化施压。东欧国家附议得最积极,波兰代表甚至提议把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全面禁了。话音刚落,希腊和匈牙利的代表脸就沉下来了——他们的炼油厂70%设备只能处理俄油标准,你让他们一夜之间换血?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19轮制裁草案还在吵,新决议没谈成,倒是同意再给乌克兰追加50亿欧元军事援助。听着像是有进展,实际上呢?这50亿还得慢慢分,慢慢拨,等钱到账,战场形势又变了。
想想看,这就是欧盟的决策速度。
更讽刺的情况在能源数据里藏着。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从俄罗斯买了58亿欧元的能源,占进口总额近67%。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对俄天然气依赖度超过30%。一边骂俄罗斯是威胁,一边继续买他们的油气——这账怎么算?
芬兰的处境最能说明问题。木材和化工企业大量裁员,今年9月失业率飙到12.5%,创20年新高。裁掉的10万工人可不是数字,那是10万个家庭的生计。你跟这些失业的芬兰人说要制裁俄罗斯,他们会怎么想?
丹麦国内的反应更直接。露营用的冻干食品销量暴涨400%,军用背包、收音机、罐头被抢购一空。电视台专门做节目教家长怎么跟孩子解释无人机威胁。警方热线被打爆,有人把天上的星星当成无人机报警,有人看到工厂灯光就觉得是敌情。
这种全民性的恐慌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认为,当政府天天强调威胁,却拿不出实际保护措施时,老百姓只能自救。问题是这种恐慌本身就在消耗社会信任。丹麦人习惯了和平生活,现在突然要学着辨识"非传统威胁",这种心理转换需要时间,更需要政府给出明确方向。
可方向在哪儿?
欧盟委员会拨了1500亿欧元贷款,其中1000亿给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听着不少,可这钱要干什么?建"无人机墙"、强化东翼防御、部署反导系统。这些项目从立项到招标,从招标到施工,从施工到见效,至少要三到五年。等这些设施建好,战场态势早就面目全非了。
更要命的是内部分歧。
东欧国家恨不得明天就跟俄罗斯翻脸,南欧国家担心能源危机和难民潮,德国工业界怕彻底脱钩导致衰退,荷兰和比利时坚持走法律程序。27个国家,27种考量,要在这些利益冲突中找到共识,谈何容易?
第19轮制裁草案卡在匈牙利那里就是例证。欧盟答应给匈牙利5.5亿欧元,换他们点头支持。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还要求延长俄天然气进口过渡期到2028年。你给钱,我要时间,讨价还价没完没了。等这轮制裁真正落地,还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与此同时,俄罗斯那边可没闲着。
第19轮制裁草案把俄罗斯加密货币平台列入打击范围,要求欧盟交易所禁止俄用户跨境转账。听着很严密,实际效果呢?俄罗斯通过"影子钱包"和中东中介,2025年上半年照样完成了超过12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交易,规避制裁的效率还提升了30%。
这就是欧盟面临的困境:你在开会,对方在行动;你在协商,对方在调整;你在讨论是否制裁,对方已经找到了绕过制裁的新路子。
法国民调数据很能说明问题。58%的法国人认为应该优先解决国内经济,极右翼政党支持率升到38%。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对俄制裁导致欧盟2023年GDP损失0.8%,工业产出下降2.3%。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衰退和民生压力。
我觉得,当制裁的代价开始超过民众的承受能力时,政策的可持续性就成了问题。
欧盟现在最缺的不是钱,不是武器,甚至不是团结——最缺的是时间。每一次内部协商都是在消耗宝贵的时间窗口。当你终于谈妥一个方案时,对手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你付出的代价也就更高。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欧盟推出七轮制裁,但能源进口一直没碰。2021年,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量达到1550亿立方米,占欧洲需求的45%。那时候如果下决心切断能源依赖,代价会比现在小得多。可欧盟犹豫了,拖延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迅速推出18轮制裁,冻结俄罗斯3000亿欧元资产。可这些制裁带来的能源价格暴涨300%,2023年通胀率达到8.4%。如果早几年就开始能源转型,会是这个结果吗?
关于动用2100亿欧元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会议讨论到现在还没定论。比利时和卢森堡担心法律风险,德国顾虑金融市场信心,荷兰坚持要走完全部司法程序。这笔钱躺在那里,既用不了,也不能还,成了烫手山芋。
乌克兰那边等着钱买武器,欧盟这边还在研究法律文本。
体育领域的争论也很说明问题。9月欧足联执委会开会,法国和德国等14国反对让俄罗斯足球回归欧洲赛事,希腊和匈牙利主张"体育非政治化"。最后决议推迟到2026年2月再说。连踢个足球都要谈这么久,其他问题可想而知。
说到底,欧盟现在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做不快。27个成员国的决策机制本身就是个拖累。每个国家都有否决权,每个国家都要照顾自己的利益,每个决定都要反复协商。这种机制在和平时期或许还行,在危机时刻就成了最大的战略短板。
哥本哈根峰会开完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喊的口号也喊了。可真正的问题还在那里:下一轮制裁什么时候能通过?冻结资产什么时候能用?前线国家要的军备什么时候能到?
没人知道答案。
或者说,等知道答案的时候,战场形势又变了,欧盟又要开新的会,谈新的方案,付新的代价。这个循环什么时候能打破?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