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经常刷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又辞职创业,满心欢喜地投入到某个热门行业,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创业韭菜”,半条命搭进去了?
说到底啊,在这个什么都卷的年代,动不动就“赛道火爆”、“红海厮杀”,谁看不明白里头的套路:人多的地方,钱其实没那么好捞。
但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冲着那些声量巨大的行业一头扎进去?真是什么都不怕?还是就是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能杀出重围?
话说回来,有没有另一种选择?
难道我们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利润可观的小众赛道?别忘了,往往就是这种“冷门”,暗地里藏着最美的风景。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些小众赛道值得下场?背后又有什么隐形门道?今天咱就来“拆个台”,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说一说。
说到创业,当大家心潮澎湃地追逐热门行业,比如新茶饮、直播带货、智能穿戴设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市场越火,入场门槛似乎越来越低,但等你真的迈进门槛后,才会猛地感受到“高墙”——不是啥都行,甚至原本定的规则随时会变。
模拟下哈,一个刚入行的小白,怀揣着微薄积蓄,梦想着干一票大的。
结果发现,刚搭了摊子,附近十几家同行就跟下雨似的冒出来,没两个月就陷入价格战,营销大战,然后集体亏得底朝天。
讲真,这种被内卷裹挟的故事年年上演,从来不缺主角。
相比之下,有那么一撮人,他们默默地躲开那些红海高压区,把目光锁定在“边角余料”——这些领域不起眼、市场规模倒也有限。
但,奇迹就发生在这里。
需求够精准,竞品稀少,利润不低,还能避免和巨头掰手腕,人家走得风轻云淡。
可问题来了:小众行业真的就适合所有普通创业者吗?它是不是另一个“深水区”?
别急,咱得慢慢拆解。
先说第一个离谱但挺有前景的赛道——宠物临终关怀服务。
别以为只有人会养老送终,现在猫狗们的“最后一程”,也成了情感经济的高地。
有人可能要问,养个宠物过世,至于花几千块搞仪式吗?
要不信你去搜一搜,现在一线城市,宠物殡葬行业客单价能飙到五千大洋,渗透率还在不断上涨。
做啥呢?告别仪式、环保火化,顺带蹭一波纪念定制:毛发做水晶,骨灰做吊坠,整个流程下来,真的比人都讲究。
据说还有人用AI帮你做纪念视频,让你的狗子“数字永生”,想哭一阵都行。
别小看这门生意,主打一手情感溢价,谁叫现在铲屎官脑子发热,情感价值摆第一。
怎么干?很简单——短视频里讲讲陪伴故事、DIY纪念品的幕后、和客户互动。
场地不用大,找宠物医院合作,火化这一块还可以外包。
当然,资质要办齐全——别被殡葬行业监管突然查水表。
说白了,这跟情感自助餐似的,抓住了现代人情感寄托的空缺。
当然,真心话,这行要脸皮厚,更需要共情力,动辄捧着一堆泪点,得会安慰人。
第二个被忽略但有政策加持的是建筑废料再生。
你看看最近这些年,拆迁工地到处都是,建筑垃圾堆山积海,国家也急着解决“垃圾围城”。
政策直接砸钱,补贴高达80元一吨,增值税那边直接退一半,谁不动心?
玩法很简单,收废料——破碎——筛分——转手卖给搅拌站,每吨净利两百多,简直躺赚。
设备怎么解决?
有人花几十万买二手移动破碎站,说贵,其实省下人工和运输,三个月能回本。
合规很重要,必须申请专门的资源综合利用资质,不然再多利润也跑不掉税务和环保的“高压锅”里。
怎么上客户?
试试直接联系各地拆迁工程队,拆一栋房子就是几百吨废料,一签就是长单。
说不定还能跟政府合作,做市政道路的再生材料供应。
但行业门槛虽然不高,细节里藏着魔鬼,环保、资质、生产安全,一步不到位,直接变现为教训。
好在现在政策红利期,就看谁能搞定效率和稳定。
再说说第三条新奇赛道——虚拟人皮套定制。
别笑,真有人靠这个年入百万。
这事的爆点在于元宇宙和虚拟主播的火爆。
直播市场每年都在成长,有钱的大企业、MCN机构疯狂下单,定制自己的专属皮套形象。
怎样入局?
得会Live2D或者VRoid建模,弄点二次元形象,不得不说门槛不低,但是技术一旦过关,单个项目价格能谈到八千块。
核心在哪?
会玩特效,比如发光翅膀、场景互动,别人只能做静态,你能玩转动态,客户就认你这一口。
怎么起步?
淘宝淘点免费或者便宜模型,自己改着玩,然后逐渐接单,直播间一秀,B端客户分分钟找上门。
保护自己的创意细节很重要,别啥都公开,不然被抄了连哭都没地儿。
怎么说呢,这行很像“皮匠头”,比谁更会在细分市场打动客户。
缺点是迭代飞快,一不留神掉队,所以心态要稳,也要敢于不断试错。
第四条,大龄创业也有春天——银发经济,专注适老化改造服务。
有人认为,这个其实不算“小众”,但你问问身边真正精细化服务老人的公司,多吗?
实际到家里给老人改造卫生间、装智能呼叫、组织兴趣班的服务模式,客单价分分钟上万。
中国60岁以上差不多3亿人,未来5年市场直接千亿级别。
怎么搞?
可以从社区切入,物业公司搞个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然后转客户付费买改造套餐。
还有种玩法,卖“孝心礼包”给子女,主打替父母升级服务,也算钻了中国人的“孝文化”软肋。
服务必须标准化、输出SOP手册,才能快速复制。
想象一下,哪怕只做一个区的样板市场,也能开成局部垄断。
再来看一个小众运动的装备定制。
攀岩、桨板、定向越野,老实说,10年前谁想过这些能带动创业潮?
现在,小众运动发烧友每年成倍增长,装备客单价比大众市场贵一大截。
咋玩?
用3D打印做登山鞋,先给客户足部扫描,再根据个性化定制材料,溢价翻一番轻轻松松。
社群运营威力大,大家在社交平台盘装备、体验,预售限量款更容易引发话题热度。
还能跟赛事IP联名,直接蹭一波品牌流量。
供应链风险咋解决?
和小工厂合作,做灵活小批量生产,避免库存压死自己。
营销上,KOL亲自录视频,小红书晒单一波,立马能吸新。
可以说,市场虽然小,但是粘性强,人人对定制装备上瘾,复购率不用愁。
总结下这些小众赛道,表面上看有点“边角料”属性,其实抓住了高分细分需求。
怎么玩呢?
一定要精准定位,明确到底客户想要啥,别大包大揽。
控成本,能外包的绝不自己重资产搞,提前联合靠谱伙伴,资金压力小。
靠技术或情感搭护城河,比如宠物情感、虚拟主播的技术特效,一旦做精了,就是对手望尘莫及。
不要忘了政策红利,环保、老龄化这两张王炸牌,跟紧不会栽。
流量裂变很管用,短视频+社群运营,低成本精准锁定人群。
真要行动,建议先别冲动。
找准自己的兴趣特长、做点市场调研,哪怕拉个微信社群测测需求,别傻乎乎砸大钱建厂就上。
先搭个最小可落地产品,看看客户买不买账,愿不愿意掏钱。
预售、众筹都行。
等踩实了,再开始搞标准化流程复制。
说穿了,小众赛道不是偏门更不是冷坑,而是被主流视角忽略的金矿。
真正能“闷声发财”的,偏偏就是那些和热门抢流量、抢资本无缘的人。
等大家在红海杀得血流成河,这帮人早就已经在小溪里捞到肥鱼了。
你问一句,下一个小众领域的黑马会是谁?
或许,屏幕前的你就是下一个“财富自由”案例也说不定!
那么,你有没有偷偷关注过哪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小众创业机会?或者,你觉得哪个被低估的赛道最有爆发力?
欢迎在评论区跳出来聊聊,说不定你的点子,就是下一个风口!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