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西总统卢拉在公开场合哽咽,谈及自己7岁才第一次吃到面包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总统的个人情感流露。这背后,是一个国家正在对抗饥饿的殊死搏斗。
而当他擦干眼泪,话锋一转,几乎是吼出“特朗普休想等到我求饶的电话,巴西要解决问题,只会打给中国!”时,这场搏斗的对手和盟友,便清晰地摆在了世人面前。
这位从赤贫中走出的总统,正面临着他政治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一边是他誓要让国民吃饱饭的承诺,另一边则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经济重压。
一个总统的心病
卢拉的执念,源于他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出生在巴西最穷的东北部,一个文盲农民家庭,八个孩子里他排第七。饥饿,是他童年唯一的底色。
为了活下去,全家人挤在卡车后面,颠簸了整整13天才逃到圣保罗。在那里,7岁的他终于第一次尝到了面包的滋味。这段经历,成了他一生的烙印。
所以,他从擦鞋童、车床工,再到工会领袖,最终在2003年当选总统后,第一件事就是启动“零饥饿”计划。这个计划后来被世界银行盛赞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扶贫计划”。
没有复杂的口号,就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反饥饿部,挨家挨户找到最穷的家庭,给他们发一张银行卡,每月准时打钱。简单粗暴,却行之有效。
在他首个任期里,近3000万巴西人摆脱了赤贫。到了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巴西从“世界饥饿地图”上移除,卢拉本人也因此获得“世界反饥饿冠军”的称号。
然而好景不长,他卸任后,继任者,尤其是那位被称为“热带特朗普”的博索纳罗,几乎废除了他的所有政策。巴西,这个资源富饶的大国,竟然又一次回到了那张耻辱的地图上。
2023年,77岁的卢拉再次当选,他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他二话不说,立即重启“巴西无饥饿计划”,誓要把人民再从泥潭里拉出来一次。
特朗普的“重拳”砸向了谁
可这一次,他要面对的困难,远超以往。特朗普重返白宫,那套熟悉的关税大棒也随之而来,而且更加凶猛。一张高达50%的关税清单,直指巴西。
这记重拳,打得正是卢拉的要害。巴西是一个对美贸易顺差国,咖啡、橙汁、牛肉、铁矿石,都是美国市场的重要商品。正常的贸易,本是双赢。
但特朗普的逻辑里没有双赢,只有“美国优先”。他要的是制造业回流,是贸易伙伴向他“进贡”。关税一加,巴西的出口立刻受阻,外汇收入锐减。
这直接导致卢拉的“无饥饿计划”举步维艰。政府没钱,就无法给穷人发补助;经济下行,物价飞涨,失业率攀升,刚看到希望的底层民众,再次被推向深渊。特朗普这一棒,几乎要砸碎卢拉让巴西人重回餐桌的梦想。
那通打给中国的“电话”
换作其他一些国家,或许早就派团去华盛顿排队求情了。但卢拉的骨头很硬,他深知向霸权妥协,换不来尊重,只会引来更贪婪的掠夺。
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口中的那通“打给中国”的电话,当然不是一通简单的通讯,而是一种清晰的战略抉择,是巴西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为自己国运下的一场重注。
为什么是中国?答案早在2023年卢拉访华时就已写下。当时,中巴两国签署了一项重大协议: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
这意味着,巴西卖大豆给中国收人民币,中国卖工业品给巴西收雷亚尔,大家直接交易,美元被晾在了一边。这个在当时被视为挑战美元霸权的举动,在今天,成了巴西的救生索。
当美国市场关上大门时,中国庞大而稳定的市场敞开了怀抱。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巴西对华出口额逆势上扬了近20%。创纪录的大豆、牛肉和铁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港口。
这不仅仅是贸易上的互补。卢拉还积极拥抱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久前,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巴西“天堂之铁”铁路项目正式动工。这条铁路将贯穿巴西的农业心脏地带,让巴西的粮食能更高效地运往世界。
结语
卢拉的战斗,远不止是为了几千万巴西人的饭碗。他很清楚,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伤害的是所有像巴西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不被收割,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更公平的国际新秩序。
他多次呼吁金砖国家建立自己的贸易货币,就是想从根本上摆脱被单一货币捆绑的命运。在这条路上,中国和金砖国家是必然的同行者。
所以,“特朗普必须输”,这句看似激烈的话,背后是一位老政治家的深思熟虑。他要赢下的,不只是一场贸易对抗,更是为自己的国家,也为所有追求独立自主的全球南方国家,争夺一个可以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