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亚洲杯这操作,真让人一言难尽!
说句扎心的话,中国男篮怕不是又要给咱奔个热搜。啥时候公布名单?距离比赛开始还有28个小时,12人大名单还捂得跟国宝似的,非得吊足球迷胃口才算完事。这操作手法,比东北过年蒸冷面还神秘。可等名单一出来,大伙差点没喷茶徐杰、张宁都没进队,反倒塞进四个身高不到两米的小前锋。碰着西亚那帮人高马大的对手,这不是光膀子上阵找抽吗?说实话,中国男篮的选人风格要再创新高,咱都得怀疑主教练是不是改姓“谜”了。
你说当主帅容易吗?不容易。但中国男篮这回也太能“整活儿”了吧。面对西亚球队平均身高超2米05的家伙们,俺们阵中连个226的“高个子”徐昕都没带,连大白话说就是,跟拆家电不买保修单差不多,出了事没人能扛。徐昕虽然体能差,作为亚洲级别替补够用吧?结果,爽快地出局。然后一看后卫——那更是绝了,原来组织后卫直接集体落选,把控全场的徐杰拍屁股走人,玩命留一群自带“突击流”buff的小兄弟。前锋线更“迷得住花”王俊杰、雷蒙、赵嘉义,这仨大哥都擅长定点投射,持球突破还得借张镇麟一条腿。你说这阵容能和西亚悍将拼身体、玩碰撞?怕不是三节不到就得被人家“碾压式对抗”,现场直接跪下认错。
主教练那点“算盘”球迷早看穿了。去年世界杯,中国队被尼日利亚抢篮板抢得怀疑人生,结果热乎乎地原样复制再加强,你敢信?教练组保守思想,差不多赶上东北大叔买保险,死盯着眼前不敢冒进。咋说呢,中国男篮如今中生代势力凋敝,选人思路还这么保守,扛得住吗?再看日本队,渡边雄太、八村垒、马场雄大,通通可以持球自主进攻,就是咱这水平眼红得直掉眼泪。亚洲杯不是光比拼经验,更是检验培养新人的战场。杨瀚森U19世界杯场均20+12+5,曾凡博多有潜力,这两块料偏偏“养起来”,不上场锻炼。雷蒙29岁还当锋线主力,这相当于用诺基亚3310跟隔壁日本的iPhone15硬杠。结果咋样,大名单一扒拉,平均年龄26.8岁,还高出卫冕冠军澳大利亚2岁多。人家混得小鲜肉风生水起,咱们三十而立还在续命。球迷刷屏最多的不是吐槽技战术,关键是“看不到希望”——周琦伤伤停停,易建联退役,中国队要想找到下一个扛把子,怕不是得靠天吃饭。
网上还真有不少“理性派”出来劝人家教练肯定有指挥艺术,说不定是兵法高手,特点互补,用人不疑。但这人选里李祥波CBA场均只拿8分5板,防守端慢得跟走迷宫似的,放在国内都“赶不上趟”,难道亚锦赛能突然开挂?这阵容没后卫能控球,锋线又不能自主进攻,咱说句黑心点的话,遇到菲律宾的索托、约旦的阿尔德瓦里,内线没反击、防线没硬度,妥妥又是“筛子版国足”。更奇葩的事情——组织型后卫全军覆没,徐杰走人,五个后卫里四个都是冲锋陷阵的小猛将。打热身赛早就被欧洲球队盯死了一紧逼就掉链子,教练组还无动于衷。这选人、用人的标准就跟买彩票一样哪个号对眼珠就点哪个,明牌输机会都不给。球迷知道啥叫“自信”?咱这是“自信过头”的那种,差一点从自信掏出自负来。
反方说法当然也有。不少人出来喊“教练选人肯定有他道理”、“人家在队里训练看得清,外人不懂别瞎喷”。问题是,球迷们要的不就是个希望吗?层层换血一直搁浅,总说要给年轻人机会,轮到关键时刻还指望“老把式”冲锋,最后吃亏不还是球迷和球队自己?这情形是不是有点像“穿新鞋走老路”?明知路上全是坑,还死磕坑里不肯跳出来。
可真正的爆点还在后头。往年历届大赛选人保守,咱还以为顶多“停一停,喘口气”。没想到这回主教练玩活儿越整越离谱。别说球迷懵圈,连CBA国内教练都看不懂。对阵西亚球队,从身高比、对抗能力到技战术配置,简直就是“霍元甲大战泰森”,拿小马扎对车轮,敢不敢更刺激点?更绝的是,阵容平均年龄全球“领先”,冲劲不足、活力不足、经验虽有但一条腿都快迈进养老院。拿隔壁日本男篮举庄例人家19岁的八村垒当国家队主力、23岁的河村勇辉当战术大脑,要身高有人要速度有速度,阵容年富力强、新老交替井井有条。咱们还在纠结29岁的雷蒙、31岁的老将,青黄不接的节奏贯穿全队。你说,把杨瀚森、曾凡博这些潜力股“摁在板凳”是为啥?教学区当宝,赛场搁一边,这不就像有个高学历的二舅,非得天天在家炖骨头汤,浪费才华。亚洲杯要是真输了,落到前四之外,差不多又是2013年兵败马尼拉的剧情重演。那会儿,整整五年没缓过劲,男篮新陈代谢硬生生卡壳。要是这次再错一个时代,只能提前跟巴黎奥运说拜拜,等下一波轮回。
有球迷调侃“中国男篮这回自带神秘buff,是不是还打算用沉默战术干扰对手?”现场实力看得见,主教练的“未雨绸缪”咱老百姓真是半分钟都不敢夸。平均年龄高就算了,青年才俊常年雪藏,想创新?创新等下次吧。这局面,难不成还想着靠周琦咬牙顶四节?万一受了伤,全队就得玩“盲盒篮球”。主力捉襟见肘,替补难堪大任,啥时候能等到人才井喷?更糟糕的是,国内青训整体水平滑坡,比赛节奏慢半拍,教练组还死守“经验至上”的落后理论。海那边的日本队已经提前布局,青壮主力逐步接棒,咱们还在想着押宝“老锦囊”。两头不到岸,里外不是人。大名单外的杨瀚森和曾凡博在家干瞪眼收快递,主力雷蒙边打边愁未来。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危机四伏,一有风吹草动,全盘皆输。能不能真正放下包袱论资排辈,靠实力说话?怕不是要再等个十年八年,看天吃饭。
说一千道一万,咱也不是指望中国男篮一夜翻身,顶多仗仗让大家有点心气儿,别老是“安全第一、不求突破”。你说主教练思路独到也行,风险控制也罢,可如果年年教训倒腾来倒腾去都是同一个坑,是不是谁也没学会搬梯子?一次次大赛都拿同一套解题思路,碰见难题就缩回老路,这水平放东北都能说一句“老油条成精”。不是球迷玻璃心,而是隔壁人家已经三十而励进取,咱还顺着老路溜达。还是那句话没创新、少拼劲,哪怕输球球迷都能接受,别首发名单出炉就像参加“元老联谊会”。假如真要等老将一个个打不动了,才发现青训全空,怕是奥运会大门永远关在外头。
各位看官,咱这12人大名单,您觉得真是“稳中求胜”还是转着圈儿放保守?是不是非得靠上一批老将拼到头破血流,才肯真让青涩新人挑大梁?换句话说,难道只有“经验”才是最粗的大腿?你怎么看——中国男篮这波选人,到底是在稳扎稳打,还是在自找“青黄不接”的二次深坑?留言区交个底儿,是继续仰望“黄金一代”的背影,还是要亲手推开新时代之门?说出来,让全国球迷都听听你的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