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臣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刘伯温之名,家喻户晓,世人多以“青田刘基”称之,缘起于他乃浙江青田县人氏。然而,今日他所属地已非青田,而是浙江省的文成县。文成县为较新设立之县,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末,为强化对该三不管地带的管理,将周边数县划并成此新县。“文成”之名,源自刘伯温的谥号,实为对其极高评价的体现。
01传神人刘伯温
刘基,其人神秘莫测。各地纷纷建有刘基庙宇,诸多关于他的传说流传甚广,称其通晓古今,上知五百载,下知五百载,擅长掐指算命,既通天文,又谙地理。
“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落款为“刘基题”。这一事件发生在1937年年底,而刘基乃明朝人物。自刘基去世已过去五百余年,那么,五百多年前的刘基是如何留下这样的石碑的呢?这块石碑与当时局势如此契合,难道刘基能预知日本将侵略我国?他又怎能知晓“引胡深入”的策略?并号召“吴越英杰”全力以赴予以击败?五百多年前留下如此预言,不禁让人感叹刘基乃非凡之人。
“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亲王归乡后,因惊吓过度而一病不起,最终命丧黄泉。
刘基在民间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人们广泛传颂着他的《烧饼歌》、《推背图》和《尸衣经》等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刘基亲自创作,有的是他对古籍的解读与注解。那么,历史上的刘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与传说中的刘基是否完全一致?
有人问及刘基为何才智出众,传说他获得了一部神秘的天书。一日,刘基独坐山中,忽见壁上显现“山为基开”四字,似为迎接他而来。他走近,山壁奇迹般地裂开一扇石门,踏入其中,又一扇石门开启,眼前出现一位道士卧于石床,手指一本书。刘基上前细看,原来是一部兵法秘籍。道士翻转身体,询问他是谁,并问他对这本书是否有兴趣。若能在次日将书内容背诵无误,他便愿意将所有秘术传授给刘基。刘基过目不忘,次日便将兵书内容倒背如流,从而获得道士真传,成为传说中的神人。此为民间传说。至于真实的刘基,他又是什么样的呢?
02入仕与归隐
如前所述,刘基的故里位于今日的文成县,古时在元明两代被称作青田。刘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官宦显赫的家族。自宋朝至元朝,其家族成员皆为饱学之士。刘基所属的刘氏家族,更是世代为官。他的母亲姓富,而众所周知,北宋时期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宰相名为富弼,他与范仲淹大致为同一时代的知名人物。刘基的母亲正是出自这个显赫的富姓家族。因此,刘基的父亲与母亲的家族当时可谓门当户对,他正是在这样的名门望族中茁壮成长。
刘基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石门山求学期间,他的学识广博,读书过目成诵,对五经了如指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仅精通了儒家经典,更涉猎天文、术数之学。他不仅深谙五经的精髓,还通晓天文与数学,这与我们之前提到的他善于推算、精通天文的知识储备密切相关。
一是成为帝师,即皇帝的导师;二是成为王佐,即皇帝的得力助手和左右手。
一是前任官员的错误判决,二是案件背后世家大族的势力。这起冤案的发生,究竟是前任官员主观错误,还是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故意造成?若刘基要纠正冤案,就必须面对两股势力的反对:前任官员和事主的支持者。尽管刘基坚持正义,力主翻案,却遭遇了强烈的反对和官场挫折。正如古人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刘基渴望主持公道,平反冤案。面对阻挠,他毅然选择辞职,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刘基曾四次辞去官职,以示坚守正义的决心。
尽管离职后并未失落,他首次踏入官场便遭遇不合,选择辞职。此后,他三次、四次、五次选择辞官,始终怀揣着为朝廷效力的决心,却屡屡与朝廷理念不合,如此情形颇为罕见。归乡后,他投身于著述,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名为《郁离子》。
《刘基寓言故事集》所叙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首先,阐述了儒家治理国家的理念。据其学生评价,该书犹如一把针对社会问题的良药。面对社会与国家的疾患,如何治理?《郁离子》提出了治理的方略:在国家中实施仁政,选拔贤能之士,保持廉洁,以及关爱民众。
在《郁离子》一书中,刘基不仅倾注了对社会弊端的深刻批判,更流露出胸中满载才学,渴望投身社会、贡献己力的热切愿望。
03机遇与出山
至元朝晚期,世道昏暗,天下动荡不安,已呈一片混乱之象。彼时,各方豪杰纷纷崛起,诸如张士诚、陈友谅,以及众人皆知的朱元璋,皆各领风骚。
朱元璋出身低微,却深知读书人之价值。他结识的第一位读书人是谁呢?答案是李善长。李善长,安徽定远人,比朱元璋年长十九岁,在乡里享有“里中长者”的美誉。这里的“长者”不仅指年长,更代表其智慧与威望。李善长曾向朱元璋提及,你故里位于濠州,而濠州与沛县相去不远,沛县乃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能孕育出一位皇帝,濠州也必将受到其影响。他的原话是:
“公濠之地,与沛县相去不远。此地山川蕴藏王气,公乃当之无愧之主。若能效仿其治理之道,则天下定可一统。”
——《明史·李善长传》
因此,你有望成就非凡。然而,关键的一点在于,你必须远离杀戮,不应以掠夺财富、强夺女性或攫取权力为目标,因为这样的行为无法助你达成伟大的事业。朱元璋曾热衷于与知识分子交往,采纳了他们的诸多建议,从而将自己从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转变为一位领袖人物,一位致力于实现天下太平的君主,并不断修炼,以期成为未来能够统治天下的伟大人物。
抵达浙东后,他致力于搜寻杰出人才。彼时浙东地区涌现了四位才子,被誉为“四学士”,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在朱元璋攻克婺州之后,他成功招募到了宋濂。朱元璋在婺州设立了学府,并聘请宋濂担任五经讲师,教授四书五经。朱元璋高度重视教育,每至一地便设立学校,而他所聘请的正是宋濂这位名师。
为何关注宋濂?他与刘伯温交情深厚,早年同窗共读,志同道合。宋濂曾辞去官职,刘基亦然。如今宋濂加入了朱元璋麾下,那么刘基又将如何自处?是主动投身吗?知识分子注重气节,崇尚忠贞不渝。即便元朝皇帝德行不佳,我亦不能轻易背弃。朱元璋深知知识分子之心,若要邀请刘基出山,恐怕难以轻易成功。因为他深知知识分子重视气节,需有充分理由方能打动他们,促使他们投身于事业。
此刻,谁承担了这一使命?一位声名显赫的将领名叫胡大海,他性格豪爽,以征战为业,却对才子佳人颇为青睐。在其麾下,有位才子孙炎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去邀请刘基。孙炎同样博学多才,一旦交谈便口若悬河,古今中外,尽在其言谈之中。他擅长吟诗作赋,文章了得,辩才无碍。他毅然决然,自愿前往邀请刘伯温,自信满满。然而,他在刘伯温处遭遇了婉拒,刘伯温并未答应出山。
刘伯温博学多才,对四书五经中的节义与忠诚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朱元璋,不过是一个从农民起义中崛起的普通人,带领一群朴实的农民,征战四方,攻城掠地,破坏力极大。作为一位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一位名士,我怎能与这样的行为同流合污呢?
“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他解释道,自己不能使用这把宝剑,因为这把宝剑应当归于未来的天子,由天子挥舞以斩断那些不遵命令者。他自认地位尚不足以配此剑,因此将宝剑奉还。此语双关,意味深长。
首先,他明确表示自己既无权接受此剑,亦无意承担其重负。
其次,宝剑可斩逆命之徒,如今朱元璋势力渐长,或许有朝一日会向你挥剑。孙炎深知知识分子与政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在信中以深情的笔触打动了刘基。正是在这番触动之下,刘基决定亲自拜访孙炎。
先前提及,宋濂与刘基交情深厚,刘基离世后,宋濂为他撰写了一篇传记。传记中记载,刘基曾拜访孙炎,其行止表现为“逡巡而去”,意指他本想前往却踌躇不前,最终还是去了。那时,刘基正试图对朱元璋进行观察,以探明其真实面目。在见到孙炎后,孙炎言辞激昂,谈古论今,头头是道。刘基听后感慨万分,原来他以为孙炎不如自己,但现在看来,孙炎更胜一筹,是精通历史与治国之道的高人。刘基想到,既然如此出色的孙炎和自己的好友宋濂都投靠了朱元璋,那朱元璋必有非凡之处,前程似锦,值得追随。于是,刘基坚定了信念,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04定计夺天下
朱元璋亲自接待了随他一同从浙东迁至南京的四位贤达之士,他们分别是章溢、叶琛、宋濂与刘基。面对这四位智者,朱元璋诚恳地开口道:
“我屈身于天下四位贤者,当前世局纷扰不断,何时方能尘埃落定?”
《续资治通鉴 卷215》
观察朱元璋,他绝非等闲之辈,时常以天下为己任。我作为屈居四先生,为天下百姓,不惜委屈各位伸出援手,你们辛勤付出。他曾言,天下动荡,何时方能安定?看似言语轻描淡写,实则背后隐藏着深意,那便是天下豪杰并立,我何时才能一统天下,坐拥至高无上的皇位?
据史料记载,刘基初次与朱元璋见面后,便呈上了一份《时务十八策》。这份策论中,刘基详细阐述了他在信中所提及的十八项策略与办法,并向朱元璋献上。据朱元璋对刘基贡献的追忆,刘基曾助其“洞察天下大势,制定安抚百姓之道”,二人共同商讨了平定天下的策略,并探讨了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种种途径。
刘基是如何洞悉并把握天下大势的奥秘?他又是如何制定策略以安抚民众,实现国家的安定?众所周知,诸葛亮在出仕前于隆中隐居,便能预见天下将分为三。刘备三次拜访茅庐,诸葛亮向他献上了名为《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策。那么,刘基向朱元璋献上了何种谋略?他又是如何着手统一天下的呢?
此乃所谓“先汉后周”之策。所谓“汉”,乃指朱元璋政权之西邻,陈友谅所据之地。彼陈友谅所控之域,以武汉为中心。(当时叫武昌)以江南为中心,并掌控了江西的大片区域,他建立了汉政权。在朱元璋的东面,是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政权,其势力范围北至淮河以北。当然,后来他自称吴王。而在另一边,陈友谅则被称为汉王。
何谓“先汉后周”策略?意指若朱元璋欲争夺天下,须先对抗西部的汉国,再对付东部的周国。刘基如此分析的原因是,汉政权位于我国上游,而陈友谅野心勃勃,从未忘记要消灭我国,每日都意图顺流而下,进攻我们如今的南京城。(当时叫应天府)。若不将这些人为彻底消除,我们将无法立足,每日都将陷入困境,难享安宁。
何人驻守东方?乃张士诚。此人掌控之地富饶,财富颇丰,苏州尤为显赫,然而志向不高,只顾自身,安于小天地。若我方率先攻击张士诚,恐将陷入不利的局面,陈友谅必会趁机发动攻势,届时我方将面临两面夹击。若我们先对付西边的陈友谅,张士诚必会按兵不动。一旦陈友谅被击败,便消除了通往天下霸业的最大障碍。对付张士诚易如反掌,简直像卷起一张席子。此乃“先弱后强”的策略。
彼时,在朱元璋麾下众将之中,对于“先汉后周”的战略部署并非皆能领会。有人便言,观张士诚势力之强,加之其占据之地富饶,攻取易于得手,且补给充足,理应先取张士诚。然而,在朱元璋与刘基的密谋筹划下,最终决策却是先攻陈友谅,后击张士诚,从而确立了“先汉后周”的方针。因此,众多评论者认为,“先汉后周”的策略实质上乃刘基为朱元璋量身定制的夺取天下之大计。
至此,刘基虽多在纸面上谋略,实战能力如何尚待检验。他抵达南京仅三月,便遭遇了战事。正如刘基所预见的,陈友谅凭借其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直指朱元璋的势力范围,攻占了应天府附近的重要城镇——太平,今属安徽当涂。设想朱元璋新得南京,根基尚未稳固,此时遭遇如此强敌,手下将领意见纷呈。有的主张避其锐气,暂避锋芒,撤退躲避;有的提议在钟山高地设营驻守;甚至有人提出投降之策。
众人热议不休之际,刘基悄然步入会场,静默不语,旁听众人的议论。此时,他向朱元璋暗示,示意他一同离开,私下调谈。朱元璋敏锐地察觉到刘基的意图,便问:“我见你欲言又止,有何高见?”刘基回应道:“请先赐予我尚方宝剑,以斩断那些鼓吹投降者。纵然他们先行一步,但我们后发制人,亦能取胜。此刻,关键在于稳固军心,诱敌深入。”果不其然,此战大捷,从而确立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中的军事威望。
刘伯温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在讲述朱元璋的故事时,我们曾多次提及他采纳学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里的“缓称王”意指不宜过早显露出野心,因为一旦有人过早暴露,便可能招致众人的敌视。那么,朱元璋是如何贯彻这一缓称王策略的呢?他又如何隐藏自己的勃勃野心呢?他扶持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小明王,建立了龙凤政权,成为红巾军中的最高领袖。为了表明自己并无野心,强调自己是小明王的忠实部下,每逢佳节,他都会在军中摆放一把椅子,上面放置着小明王的牌位。
朱元璋的策略产生了双重效应。首先,他巧妙地利用了小明王的声望,原本仅为一小股势力的他,通过宣称自己是小明王的部下,成功地整合了小明王红巾军的力量。其次,他公开声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表示无意与任何人争夺王位,以此保全自身势力。然而,当刘基加入朱元璋阵营后,他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表示了不满。刘基认为,朱元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应当适时摆脱小明王的庇护,独立发展,这样或许能更快地实现扩张。
此刻,安丰城遭遇了张士诚的侵袭,小明王面临严重威胁。身为朱元璋的上级,且名义上的皇帝,小明王遭遇困境。即便朱元璋后来晋升为吴王和大元帅,他依旧是小明王的部属。当皇帝遭遇危机时,朱元璋展现了他的个人品质。
当我们审视古代人物时,往往过多关注其政治措施,却往往忽视了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个体价值。以朱元璋为例,他如何以个人魅力赢得千军万马的拥戴?若在他作为皇帝或主子面临威胁时选择袖手旁观,部下还会忠诚追随吗?一旦他自身遭遇困境,他人还会伸出援手吗?回顾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担任九夫长时,面对郭子兴被囚的危急关头,众人皆畏缩不前,唯有朱元璋挺身而出,成功解救了郭子兴。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典范。
“再坚持一个月,我必亲自前来解围。”洪都即如今的南昌。最终,朱元璋率船队沿江而上,于鄱阳湖与陈友谅相遇,从而引发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上,大战如火如荼,其间竟有两处小插曲引人注目。其一,陈友谅见朱元璋所乘指挥船之桅杆纯白,遂号令全军瞄准此白桅之船发起攻击。翌日,朱元璋赶紧更换了桅杆之色。另一则,朱元璋正与刘基同坐指挥船内,刘基忽地起身,高声呼喊:“主公——”(或许是主公,假设之。)快步前行,拉着朱元璋匆匆奔向另一艘船只。就在他们站稳脚跟之际,原本的船只已沉入湖底。正是因此,刘基在鄱阳湖的激战中曾力挽狂澜,救下了朱元璋的性命。
这场战争持续了漫长时光。陈友谅所率之船乃三层巨舰,舰身遍覆铁甲,上下交谈声俱被阻隔,马匹亦能于其上自由行走;相较之下,朱元璋所乘者为轻便小舟。大船虽具优势,但小船亦拥有其独特的灵动。于是,朱元璋采纳火攻之策。在这场激烈的火攻中,陈友谅的弟弟不幸阵亡。陈友谅顿感士气大挫。失去爱弟,且与朱元璋交战已久,远离后方,补给问题随之凸显,陈友谅便决定撤退。
刘基进而献上妙计,主张即刻封锁湖口,切断敌军的退路。随后,陈军因粮草告罄且屡次突围未果,士气日渐低落。与此同时,陈友谅在混战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弹穿眼眶而出,导致陈军遭受重创。最终,朱元璋击败了这位强劲的对手。
翌年,朱元璋已将西部疆域尽数平定,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张士诚。遵循“先汉后周”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开启了盛世之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