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有时就像一出荒诞剧。7月16日,北京那边刚松口,通过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宣布,中欧双方商定,“同步全面解除”相互的限制措施。这其中包括了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等人的制裁。
这球踢到了布鲁塞尔脚下,结果欧盟愣了三天。三天,不长不短,足够内部进行一番激烈的争吵和权衡。然后,一记耳光扇了过来:7月18日,两家中国金融机构上了欧盟的对俄制裁新名单。
从主动示好到反手制裁,这48小时的反转,快得让人跟不上节奏。中国驻欧盟使团的回应也很直接,“强烈不满、坚决反对”,严正交涉已经提出。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决策背后,其实是欧盟被夹在两个巨人之间,动弹不得的真实写照。
欧盟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左右互搏的操作?答案很简单,因为它自己也快被逼疯了。最大的压力源,是那个扬言要重返白宫的特朗普。他给欧盟画下了一条红线:8月1日之前谈不拢贸易协议,就等着迎接30%的关税大棒吧。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2023年,美欧之间存在1570亿欧元的贸易逆差,特朗普盯着这块肥肉很久了。经济上的命门被捏着,更别提安全上对美国的深度捆绑,这让欧盟的反击显得底气不足。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起初想拖延对美反制,结果被自家成员国批“软弱”,德国和法国这些“老欧洲”可咽不下这口气,坚持必须强硬回击。这种内部的巨大压力,才最终逼出了一份长达206页、价值72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
但这更像是一种被迫的姿态。只要安全上还需要依赖美国,欧盟在谈判桌上就很难真正挺直腰杆。
一边是对美国的小心翼翼,另一边对中国却敢重拳出击,这种反差显得尤为刺眼。尤其是在中欧经贸关系如此火热的当下,这种操作更让人看不懂。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785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就干到1.3万亿元人民币。
欧洲的奢侈品、汽车、化妆品,离了中国市场根本玩不转。就在不久前,中国外长王毅还在布鲁塞尔密集会谈,向冯德莱恩强调合作共赢。北京用解除制裁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诚意,换来的却是布鲁塞尔沉默三天后的背刺。
这背后,是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极度撕裂。德国想卡中国的技术脖子,但自家的汽车产业又离不开中国。匈牙利则铺开红毯,热烈欢迎中资建厂。法国刚要对中国电动汽车下手,自家白兰地就面临反倾销调查的威胁。而荷兰的企业,还在焦急地排队申请中国的稀土配额。
这种七嘴八舌、步调不一的局面,让欧盟的对华政策时常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制裁,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做给大西洋彼岸看的政治表演。
稀土,卡在喉咙的战略软肋
要说欧盟的软肋在哪,稀土绝对是命门之一。7月10日,欧洲议会523票对75票,通过一项决议,听着挺吓人,要求中国放开稀土出口,还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这话说出来,他们自己不心虚吗?现实是,欧盟99%的稀土依赖中国,一架F-35战斗机没400多公斤稀土根本飞不起来。欧盟自己画的大饼——《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是2030年实现30%的自给率,但谁都知道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所以,冯德莱恩在G7上指责中国“武器化”稀土,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抱怨,演给美国看的成分居多。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私下里都承认,稀土短缺让欧洲企业充满“恐惧”。
而中国的应对则显得有条不紊。今年5月,新一代稀土追踪系统上线,给每一克稀土都发了张电子“身份证”,从开采到出口全程可控,就是为了堵上过去那些通过泰国、墨西哥转运的灰色渠道。同时,也给真正有需求的欧洲企业开了申请配额的“快速通道”,胡萝卜加大棒的玩法,中国运用得相当纯熟。
所以,绕了一圈再看开头那一幕,就不难理解了。欧盟的拧巴,根子就在于安全靠美国,吃饭靠中国,两边都得罪不起,又都想占便宜。
结果就是决策上的精神分裂:对华强硬是表演给美国看的政治正确,对美妥协是无可奈何的现实生存。这种看似精明的算计,实际上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这种只敢捏软柿子的做法,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只会让自己的国际信誉和战略空间越来越小,处境越来越尴尬。
继续在夹缝里当墙头草,还是真正痛下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得由欧洲人自己想明白。否则,在全球这场新的牌局里,它可能真的会像媒体预测的那样,只剩下当“啦啦队长”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