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清晨,盐城市民或许还没完全回过神来张庄街道的小时降雨量已飙到156.9毫米,这一数字直接打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有人问,一场暴雨真的能让一座城市“压力山大”到什么程度?本轮台风“桦加沙”带来的极端天气,让盐城上演了一场与洪水赛跑的硬仗。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9月18日开始,盐城市就已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防汛抗旱指挥部、水利、气象等多部门24小时联动,每天都在实时分析最新的雨情和河流水位变化。气象局启用了多普勒雷达、卫星和自动观测站等现代设备,对台风路径和强度进行精细监控。这些科技手为后续调度赢得了宝贵时间,也让应急响应更有针对性。
根据官方通报,为减轻主城区及下游地区积涝风险,五大沿海涵闸提前开闸排水,并协调省级抽排站点同步作业,仅几天内累计下泄出海4.478亿立方米洪水,相当于19个大型湖泊的蓄水量。全市625个城区防洪口门全部封闭,各类泵站昼夜运,将内河水位提前降低0.65米左右,为即将到来的强降雨腾出了空间。
尽管前期预案做足,但面对超历史极值的大暴雨,多条骨干河道依然迅速上涨并超警戒线。据媒体报道,新洋港、射阳河等主要河流均出现明显涨幅,被迫再次启动更高级别应急响应。市政府连夜召开调度会,下派工作组分赴重点区域现场指导;各级防汛责任人坚守岗位,不间断巡查隐患点,全力确保堤坝与关键设施安全。
抢险队伍也早已进入待命状态。24日凌晨,移动泵车、防汛人员紧急出动参与城区积涝抢排任务。还协调省级力量增援,包括高容量应急排水车和专业工程车辆,共同参与重点地抽排作业。本轮期间,仅市区范围就完成2万余立方米涝水抽排,有效缓解了部分低洼小区和道路积淹问题。
这场战役不仅是技术与体力比拼,更考验组织协同能力。据官方数据,本次全市共移安置4361人,包括工地工人、危房居民及其他受影响群体。对141处低洼易涝区实施临时交通管控;发布56条预警信息;部署2771套抢险设备,上万人次投入巡查,加固修复各类基础设施近万处。从关闭景区疏散游客,到停工673个建筑项目,再到渔船避风撤离,无数细节串联这座城市对抗灾害时每一个微小但关键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本轮强降雨背后的成因,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台风携带大量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剧烈交汇所致。这种复型极端天气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也给传统防汛体系提出新挑战。一些研究者提醒,高密集建设区域如遇突发短时特大暴雨,即便有再先进设备,也难以百分百杜绝所有风险。因此,应对未来类似事件,需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及时关注权威预警信息,不在恶劣天气外出或涉险行走低洼路等措施都非常重要。
需要厘清的是,大规模机械化抽排虽然有效,但并非万能钥匙。一旦遭遇连续性、多波次强降雨或者上下游同时告急,就可能面临“满负荷运行”的瓶颈。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单靠一次集中式应对可彻底解决季节性内涝隐患,因此长期治理仍需统筹流域管理、智慧调度以及绿色生态措施协同推进。不少网友也关心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可持续?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建议,把握好前期预判窗口期,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是提升整体韧性的核心所在,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手或装备升级换代即可实现质变。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样罕见的大暴雨年年未必遇上,但准备工作不能掉以轻心。有条件的话,可考虑备好简易沙袋、小型潜污泵、电筒、防滑鞋,以及必要生活物资,以便短时间自主处理突发进户积水。在接收到红色(最高等级)气象/洪灾预警后,应第一时间确认家中老人儿童位置、安全撤离路线,并留意手机短信推送或社区广播通知。如果身处地下室商铺或停车库,要格外留意逃生出口是否畅通,不要贸然涉入深积水平面。如需求助,请优先拨打当地统一救援电话并保持通讯畅通,同时主动配社区工作人员指引行动,以免延误最佳避险窗口期。在特殊时期,如发现邻里存在独居老人、高龄病患,可适当给予关注帮扶,共渡难关,也是构建韧性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环。另外,对于农户而言,加强温室棚舍加固检查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一步,可以提前准备遮盖材料并规划紧急补漏方案,有条件者建议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做好心理与物资上的两手准备。
回看这一场创纪录的大考,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激增,还有一整套从预测—决策—执行—反馈全链条式机制正在逐步成熟。但每一次成功抵御,都意味着更多经验教训被沉淀下来。下一个“极值”何时会来?我们还有哪些盲点亟待补齐?你的家乡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突发状况,又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呢?
怎么看这事?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