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起:新规落地,年轻人为何不买账?
2025年8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规,宣布从9月1日起,所有“员工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统统无效——哪怕是你自己不想交,单位也必须给你交;企业要是拒缴,员工离职时还能拿“N+1”补偿(干满一年补一个月工资)。这政策本意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堵住企业逃避社保的漏洞。可奇怪的是,政策一出,不光小老板们叫苦,很多年轻人也一脸抗拒。某智库2025年调研就显示,25-35岁人群中,18.7%曾主动协商不缴社保,其中63.2%的人直言“就是为了到手工资多点”。这“福利”送到嘴边都不吃,背后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二、年轻人“拒保”的五大现实理由
💸 1. 钱不够花:眼前生存压倒未来保障
对月薪三五千的普通打工人,社保一扣就是大几百甚至上千。比如在北京,月薪5000扣完社保只剩4500出头,这500块差额可能就是房租能不能续上的问题。尤其在一线城市,刚毕业大学生房租就占收入40%以上,吃饭交通再一扣,工资到手就光。灵活就业者(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更惨:没有单位分担,上海灵活就业者每月全额自缴社保达2266元,比三四线房租还高。一位月入1万的外卖小哥吐槽:“房租、吃饭、寄钱回家后,再掏两千交社保?不如让我去爬山!” 说白了,对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轻人,“现在活命”比“30年后养老”紧迫多了。
😟 2. 制度失信:怕钱白交,怕老了没人养
养老金制度是“现收现付”——现在年轻人交的钱养现在的老人,等这批年轻人老了,再靠下一代人养他们。但问题来了:老龄化+少子化,让“供养比”从过去4:1暴跌到目前2.5:1,2035年可能逼近1:1。年轻人算笔账:“我现在交钱养别人,等我老了,下一代人更少,谁养我?”更扎心的是社科院预测:2035年养老金累计结余可能耗尽。再加上2024年爆出“13省挪用400亿城乡居民养老金填地方债”的丑闻,年轻人心里更打鼓:这钱交进去,真能回来吗?
🧳 3. 转移麻烦:换个城市,社保可能“丢一半”
年轻人工作流动性高,但社保转移却像闯关:从深圳转养老保险到成都,得办7项手续、耗30天,只能转个人账户的钱(占小头),企业缴的统筹部分带不走。相当于你为未来存钱,但钱被“扣”在原地。这种“人走钱留”的设计,让跨省打工的年轻人直接放弃:“不如钱攥自己手里实在!”
⚖️ 4. 公平性质疑:双轨制、空账户、城乡差
体制内外差距大:虽然养老金“并轨”了,但公务员退休金仍是企业职工的1.6倍(改革前3倍);
城乡差别更扎眼:城里人退休金动辄四五千,农村老人每月仅百余元;
个人账户“空账”:名义上是你存的钱,实际大部分被统筹支付当前退休人员,账户里只剩数字。年轻人不忿:“我交的钱养别人,别人退休金还比我高?这公平吗?”
🏢 5. 企业压力转嫁:强制交社保,可能反害了打工人
新规下,企业压力巨大:一家7人小餐馆年增社保成本22.4万,百人电子厂月增15万(年利润才150万)。为活下去,企业只能裁员、降薪或转外包——结果年轻人工作没了,或工资更低了。一位烧烤店老板直言:“缴社保?不如直接关门!”政策本为保护劳动者,却可能让他们丢了饭碗。
💎 三、总评:制度困境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的集体焦虑
表面看,年轻人拒缴社保是“短视”,但深层看,这是生存压力与制度失信的双重挤压。他们不是不想要保障,而是不敢信、等不起、扛不动。当社保承诺的“未来安全感”,被眼前房租、吃饭、裁员压得粉碎时,年轻人只能选择“现金优先”——哪怕知道有风险。
要重建信任,光靠强制缴纳不够,关键得解决三大矛盾:
✅ 适配新就业形态:比如让骑手“按单缴费”、开放医保账户应急提现;
✅ 减轻低收入者负担:月入低于5000元者缴费打折、财政补贴;
✅ 制度透明化改革:社保全国“一键转移”、养老金精算公开。
🌟 最后说句实在的
年轻人抵触的不是社保本身,而是模糊的承诺、固化的不公、与当下的生存撕扯。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是不交,是想交得明白、交得安心。” 当制度真正回应他们的焦虑——让跨省转移像扫码支付一样快,让养老金差距不再刺眼,让缴的钱看得见摸得着——社保才能从“被迫的义务”,变回“主动的选择”。毕竟,谁不想有个稳稳的未来呢?#热点观察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予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