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1万5才能来美国,赞比亚人哭了,马拉维人骂娘,网友一句‘川普2.0提前上线’直接炸穿评论区。”说句大白话,美国后天摆出一套“押金签证”新规,从8月20号起,只要护照是赞比亚或者马拉维,先去隔壁ATM排队提钱,五千、一万还是一万五,得看窗口那头办事大爷脸色,现场押现金,回头熬满六个月不出事才退,妥妥的把人当保险客户。很多人一拍脑门:这俩国家闹饥荒了?答案出奇简单,国土安全部最新报告里,他们的逾期滞留名单根本排不上号,热门违规选手是乍得、老挝、海地。美国偏偏盯上“小透明”赞比亚和马拉维,这一招调虎离山的味道也太冲了。
押完钱还没完事,入境点只剩三条缝:波士顿洛根、纽约肯尼迪和华盛顿杜勒斯。多数中国游客飞美国还能挑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两国护照直接被锁喉,想跑其他口岸?门儿都没有。美国国务院把航线堵成漏斗,好似网游地图把所有出生点合并成一张小广场,新来的玩家一刷怪就被秒围观,想想场面就社死。前不久道程航班还把南美小伙伴困在迈阿密过夜,这回换赞比亚网红飞美国,还得特意绕千里才能落地,机票价格直接飙出溢价,群众戏称“特种旅游税”。
更上头的是,押金高低全靠面试动手脚。领事官眼睛扫一眼你的工资流水、英语成绩、同行计划和母校logo,笔一挥,五千变一万五,连个计算器都懒得用。银行工作人员吐槽,客户现场掏出存款证明,数字档板贴贴纸,像极了柜台验资买房,区别是美国签证窗口不收微信。有朋友打趣:长得帅值三千美元、穿西装值两千、名校再加两千,一觉睡醒倒欠美国使馆一万五。
那为啥偏偏选赞比亚和马拉维?官方口径说是“逾期率高、签证资格审核漏洞、被投资换护照项目牵连”,可数据摆桌上,名单里压根没这两国。猜测满天飞:有人翻出三年前美国掐断赞比亚矿企的交易,怀疑是在非洲玩“卡脖子”游戏,让赞比亚交学费;也有人认为马拉维国民常假借赴美考察,帮邻国商务团搞分身,美国索性一刀切:押金先缴,省钱看戏。
新规一出,赞比亚旅行社群聊爆炸,长期合作的美国地接社连夜撤单,立马改线中东。网友P图把美国使馆门口P成收费站,标语改为“Welcome to America, please pay toll”,点赞破十万。马拉维一位长跑选手原定下月赴美参赛,如今可能要众筹押金,一小时筹到两千多美元,评论区清一水“让美国知道非洲绿卡不好赚”。
用商业眼光看,这就是强制买意外险。没人出事,美国白赚现金流,一年搞个三五千人,账上多躺几千万美刀,拿去投资国债都能生利息。有人算账:特朗普时期口口声声说“让盟友埋单”,拜登政府没喊口号,却在签证层面偷梁换柱,别说修边境墙,直接让游客自带“押金砖”,墙还没起,钱先进兜。
银行端也飘出神操作。赞比亚有位大哥在约翰内斯堡分行开了美元账户,被告知转账美国签证押金得提前三天预约,手续费50美元起步。同一条街的小柜台直接挂出“钢丝收美金”,把汇率挂高2%,暗示黑市更香。一位中介现场直播帮他刷了八张信用卡凑够押金,屏幕弹幕狂飞“VC融资不如押美国路条”。
签证官这边也面临社媒压力。新规上线已引来两地网红“60秒挑战”,有人拍段子在美国使馆前COS自助收银机,扔进护照立刻吐回一万五现钞,播放量冲到榜二。底下签证官留言“请不要影响正常办公”,被网友截图做成表情包“使馆小哥也会破防”。
有人担心更多的国家会加入“押金套餐”,国务院发言人说“名单会滚动”。这八字一出,肯尼亚和加纳留学生群直接原地炸锅,纷纷看了自家护照三遍,生怕一觉醒来就变成“押金选手”。一位在美读书的肯尼亚老哥发视频提醒学弟学妹,“趁现在还是F签,找工作前先查一下银行账户,万一转头换B签就得老本加利息全交”。评论区一通“借呗上线前,我美签到期”。
别看押金高,有人真打算一心赴约。赞比亚网红博主自称九月要来纽约时装周,直接在直播里打出口号“押金算什么,流量变现机会”,粉丝当场众筹两千美元。吃瓜群众调侃:不到半年,美国旅游业赔偿名单上又多一位“逃逸案例”,押金秒变捐款。
回看整个剧情,其实不难理解美国的小算盘。签证系统被全球疫情割得遍体鳞伤,国务院预算缩水,缺口先从“潜力股”小国身上薅羊毛。两国体量小,发护照数量有限,对手回击手段也轻,正好拿来做小白鼠。非洲大地别的国家目前还没动静,一旦试点见效,整张押金地图随时补全。
更深层次的是老调重弹的“国别歧视”争议。移民律师已经着手准备集体诉讼,质疑新规违背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的无歧视原则。美国政府估计也不慌,先把这两国按在地上试水温,诉讼拖个几年,押金早跑了几年利息,还顺带筛选了更“守规矩”的游客。
美国大使馆预约网站也肉眼可见地崩溃。新规发布当天下午,API端口弹出“502错误”,系统直接把预约按钮扣灰,留学生一句“又当热锅蚂蚁”,瞬间收获三千赞。使馆小主管发推安抚:“技术问题正在修复”,配了一个迷之鲨鱼表情包,被外网P成“付费窗口,鱼也排队”。
收到消息当天,马拉维旅游局破天荒开出高官见面会,邀请美国外交官讨论“旅游合作”,明面话是欢迎美国投资,潜台词是“押金咱能不能打个折”。有网友翻白眼:让外国领导人当团购团长,谈的是“美国押金返现”。
把镜头拉回普通人。赞比亚一位刚毕业的建筑师原想把父母接到美国参加毕业典礼,现在一看押金父母退休金都不够,决定改在加拿大视频连线。奶奶在视频里提问:“孙孙,去问拜登要个折扣券行不行?”豆瓣网友爆笑截图:“羡慕加拿大的无押金亲情”。
随着新规写进联邦公报,《纽约时报》评论区出现神吐槽:“以后再看到‘Welcome to New York’的霓虹灯,会不会底下加一行‘P.S. Bring cash’?”最高赞的评论来自一位硅谷码农:“既然买票送押金,下次直接上NFT门票还能再割一次韭菜”。
画风继续发酵。一位在波士顿开出租的赞比亚老哥算车费,笑称干脆自学普通话,转头拉中国大妈旅行团,免得同胞出错机场。他的TikTok名字都改了:“Boston to Zambia round trip driver,押金半年免息”。网友建议他在车顶LED滚动字幕写“Help me save bond”,活脱脱把波士顿机场改成集体人力众筹现场。
有人开始复盘“三年间美签砍价史”。2021年拜登刚上台,先把特朗普旅行禁令撤销,嘴上说“拥抱多元”,转头2023年B类签证拒签率飙高至38%,非洲护照直接躺枪。如今押金制度补刀,链条清晰:先把门槛垒高,再拉名单扩容,网友把这个套路叫作“温水煮青蛙收费版”。
另一边,国内文旅圈抓住机会,宣传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近距离不用签证”。旅行社打出口号:“美国押金一万五,这里看瀑布十五万赞赞比亚元(差不多五百美元)”,评论区一片笑声:“风景一样美,钱包不会哭”。
故事讲到这,如果明年押金计划加塞下一批国家,手握赞比亚或者马拉维护照的人只能提前存钱。签证现场将变成真人秀:口袋里钢丝捆着的美元,机场大屏倒计时归巢,官微天天晒“昨日有多少人平安回国”。新社交媒体热词都在酝酿:“押金打卡”“押金挑战”。
调侃归调侃,真实后果是让普通旅行者多出一条扯皮程序。大使馆窗口边,排队人群的身份标签太刺眼:出差销售、带孩子见世面的母亲、去纽约跑马拉松的男孩,个个口袋里揣着忐忑。押金属性差到堪比押金房,押完未见得能住,退了也只剩点利息。一句实话,钱归钱是情绪,被点名的小国老百姓比谁都清楚,那是被明码标价的不信任。
那么,某天清晨醒来,美国会不会把押金清单再添一行?你猜,评论区没有你想象不到的答案?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