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块钱一张的合影,在韶山广场,简直比纪念币还值钱。你以为我是开玩笑?那天真是开了眼。天微亮,雾气还挂在铜像广场上,我拎着一颗想缅怀伟人的心,结果让“团队合影”这招给劈头盖脸劈了个透心凉。导游吹着口哨,笑得比招财猫还真诚:“来,大家往中间凑,拍个照,纪念一下这段缘分。”拍照是顺手的事儿,三十块是必须的门槛。那一瞬间,空气里全是社恐和电子支付的味道。
你说我妈当年擦毛主席画像擦出信仰来,连抹布都是专门留的。家里那张画像,春节前后得郑重其事地侍候一遍,谁碰歪了都得念叨两句。可到了韶山,我居然要跟一群素未谋面的游客合个影,照片里全是“彼此不认识的凝固表情”。那画面,活脱脱像公司年会抽奖环节,台上人笑不出来,台下人看得更尴尬。
花篮的事倒没让我脑袋疼,毕竟谁来韶山不献个花?三十块买个花篮,队里气氛正经点,无可厚非。可这合影,真不是我的菜。你们见过一队人排成两排,站在伟人铜像前,仿佛下一秒就要喊出某企口号。收钱的手法和健身房推销员有得一拼,导游那套话术,比理财顾问还顺溜:“不拍合影,那来一趟不就白来了吗?”但凡你有半点犹豫,氛围就给你裹得结结实实,谁还好意思说不。
我转身看旁边大叔,刚才还在和我讨论毛主席诗词的,现在掏钱也掏得麻溜。气氛烘托到这份上,不拍好像真成了不懂事。也怪不得,导游这行压力大,业绩KPI摆在那,不创收怎么回家交差?可这仪式感,味儿就变了:原本心里琢磨的是“缅怀”,到了现场却变成了“配合”。你说是信仰落地,还是套路升级?反正我的钱包和情怀都被割了一刀。
别说这事只有韶山有。你去西安看兵马俑,导游也能把你和一堆陶俑摆在一起来张“穿越照”,收费明码标价,笑容标准到像AI修正过。长城脚下,纪念章小哥能让你觉得不买章等于没来过,套路熟得很。情怀这玩意,成了景区的万能通行证。你不掏钱,仿佛对不起祖宗八代。掏了钱,回头看照片,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我忍不住琢磨,仪式感到底还剩几分真?现在的旅游,仪式感都被卖成套餐了。你想安静缅怀,现实却让你被推着走程序。其实,心理学上讲,这种“集体仪式”是安全感的出口。可一旦和钱包挂钩,仪式就成了生意,生意就变成了套路。每年韶山游客几百万,这三十块合影,算下来,导游的业绩不比球员进球差。难怪有人在网上调侃:来一趟韶山,不被割一次,仿佛没来过。
再说说现场的气氛。广场上,导游解说三分钟,收费流程能讲半小时。你问他毛主席当年喜欢什么运动,他能给你科普毛式篮球战术;你问合影为啥要三十块,他能给你讲“团队精神的珍贵”。我都怀疑,他是不是能把几十年前的革命精神讲成今日的团购套餐。
伟人的故里本该是庄重的,可现在,很多人怀着敬畏来,最后带走的却是套路和尴尬。说到底,人到现场,仪式感是自己的,钱包也是自己的。你要问我还会不会再来,我只能说——如果哪天合影能自由点,导游能少点业绩压力,韶山或许还能多一点本来的味道。
这场三十块的合影风波,算不上什么大事,却像极了成年人世界的缩影。信仰、情怀、仪式感,全都能被打包、码价、扫码。你说我们的“敬仰”变轻了,还是套路变强了?评论区见吧,聊聊你在景区被套路的名场面,别让我的韶山合影孤独下线。